新華社重慶2月17日電 題:從“耍耍牛”到“致富牛”——牛年看牛鄉的“脫貧密碼”
新華社記者 陶冶、王曉曈
40年前,這里的牛屬于村集體的生產工具,農閑時節村民“輕輕松松”放牧一天就能掙兩個工分,老百姓戲稱它為“耍耍牛”;如今,這里的牛全身都是寶,連牛糞都可以賣錢,農戶養一頭牛能凈賺4000元左右,這真是名副其實的“致富牛”……牛年伊始,記者來到我國著名的“肉牛之鄉”重慶豐都縣,感受從“耍耍牛”到“致富牛”的變化。
豐都山間牛群。豐都縣委宣傳部供圖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武陵山區邊緣地帶,有廣袤的山地草場資源,適宜發展肉牛等草食牲畜產業,然而很長的時間里,牛的價值都沒有被發現。
2000年左右,為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心化問題,豐都縣開始大念“牛字經”、培育“牛經濟”,全面構建起集牧草種植、母牛繁育、生態養殖、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科技研發等于一體的肉牛全產業鏈?,F在,肉牛產業已是豐都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得力的產業。
豐都縣十直鎮秦榜溝村建卡貧困戶付體碧,是重慶市市級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正是肉牛產業給她的困難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付體碧告訴記者,5年前,她貸款3萬元買了6頭牛,現在已發展到30多頭的存欄規模,年收入超過10萬元。
重慶豐都縣十直鎮秦榜溝村建卡貧困戶付體碧在給牛喂食。新華社記者陶冶 攝
“育肥一頭牛差不多有4000元的利潤,如果母牛再下崽兒來賣,還可以賺得更多,就連牛糞都能以幾十元一噸的價格賣給有機肥生產企業。”付體碧高興地給記者講著她的養牛致富經。
豐都縣扶貧辦副主任孫建川告訴記者,付體碧這樣的貧困戶之所以能夠積極投身肉牛養殖業并從中受益,是因為豐都縣建立起了一套讓群眾得實惠的利益聯結機制,群眾可通過“直接參與、訂單種養、務工就業”等方式參與到肉牛產業中來?,F在全縣有2.1萬戶農戶參與肉牛產業發展,其中建卡貧困戶超過2300戶,有力助推了貧困農戶脫貧增收和庫區移民安穩致富。
經過多年的發展,豐都肉牛全產業鏈現已日趨完善。豐都縣畜牧獸醫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何川東介紹,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豐都累計培育、引進、扶持肉牛及其關聯產業企業34家、專業合作組織31家、家庭牧場800余個,肉牛存、出欄量分別穩定在16萬頭、9萬頭左右,年種植牧草約6萬畝、生產飼料約10萬噸,年肉牛屠宰加工能力15萬頭、牛肉精深加工能力10萬噸,牛肉特色餐飲店30余家,利用牛糞生產有機肥20萬噸,實現了肉牛一、二、三產業廣泛聯動、深度融合發展。
何川東表示,“十四五”時期,豐都縣將通過科技引領延長肉牛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利益鏈,讓肉牛產業更加“牛氣沖天”,成為繼續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