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鄲西部,一座座飽含創意與極致挑戰的建筑工程正在崛起,它們以創新工程為載體,展現邯鄲發展的脈動;它們以現代文明為標識,顯現邯鄲智建的巔峰之作;它們以耀眼的姿態拔地而起,呈現出邯鄲建筑金字塔頂的明珠。
站在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的施工現場,看到這里的建筑和景觀,你會感慨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這些鴻篇巨制展現出當代邯鄲的時尚風采,這些熠熠生輝的成就,凝聚著無數建設者們的汗水和智慧,是他們用理想、熱情、信念和付出,刻畫出這個地域特有的一道亮麗風景。
今天,我們用文字記述他們的故事,用鏡頭對準他們的身影。
一
見到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以下簡稱“園博會”)中建八局總工程師潘博文時,他頭戴安全帽,身穿綠色反光安全馬甲,而腳上那雙運動鞋卻讓人印象格外深刻。深黑色的底色已模糊不清,鞋邊粘滿了泥,鞋面蕩滿了土。
接到采訪電話的他,馬不停蹄地從園博會施工現場趕到指揮部,一見面他就滿臉歉意且急匆匆地說,“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工地的事情太多了”。語速的急切,讓人深感他身上的壓力之大和擔子之重。
在攀談中記者得知,潘博文主要負責園博會核心游覽區工程的建設,如東大門、停車場、人工湖、浮光攬月,工業遺址園、青山畫卷、山水邯鄲等場所和場館的所有技術工作,總計63萬平方米。這么大的空間,他手機上的計步器,每天顯示在3萬步以上,相當于每天走18公里。
他清楚地記得接到建設園博園通知的那一天——2019年7月28日。當年8月15日,他便正式進駐施工現場。至今,他才回過一次保定老家,短暫地探望父母妻兒,便又匆匆趕回工地。
起初,這項任務并未讓他感到沉重的壓力。可后來,現實打破了他最初的想象。“這個園區的房建量并不大,主要是景觀綠化,可在建設初期,我們就遇到了難題。這個地方,原本是鋼廠排放廢渣的一個廢棄場,下面的地質做過硬化,而且還有鋼筋,在打樁、做地基、上部結構施工過程中,其難度非常大。”
在青山畫卷場館下,土質比石頭還硬,打樁打不下去,“鉆頭往下一鉆就碰到鋼筋,打樁速度嚴重受到阻礙,還常常遇到流沙層出現塌孔。”他們設計了四套打樁方案,直到采用第四套“旋挖鉆+長螺旋鉆機接力成孔方案”,才成功打下1804根樁,并對這片地重新做了臺地、灌土等。從去年11月開始,他們整整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打樁任務。這樣緩慢的施工速度,讓90后的潘博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園博園核心游覽區山水邯鄲主場館,臨西湖水而建,占地總面積3.08萬平方米,主場館建筑面積約1.98萬平方米,由植物館、藝術館、綜合館和會議中心四個造型方正的場館建筑組成,各館之間用半室外的陰涼連廊連接。
同時,該館以“群山”為意向打造氣勢恢宏的景觀建筑,在設計上采用大膽創新的綿延山形網架呼應山水自然的主題,整個“群山”結構網架與植物館、藝術館等四個場館建筑分離,并利用如幔帳一般舒緩的金屬網將整個建筑區域覆蓋,極大地減少了場館建筑的空調能耗,豐富了空間層次,讓游客即使在戶外,也能夠有舒適的體驗。
而這個運用了新材料、新技術,約4萬平方米的金屬網被大面積使用在建筑上尚屬首次,對安裝技術也是一項挑戰。
潘博文對記者介紹說,建筑外面的金屬網,是134根懸鏈線組織而成,每一根懸鏈線的曲線和弧度都不一樣,所以在吊裝過程中難度非常大。“一開始從上往下吊,根本就不能吻合,總是差幾厘米似的,后來從下往上提的時候,正好嚴絲合縫。”
這種金屬網在我國建筑中的使用,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考,他們只能不斷地探索和調整弧度。“一個多月的時間,4萬多平方米的金屬網全部安裝到位。”安裝后的金屬網,令整個山水邯鄲主場館,體現出輕盈縹緲的氣質,達到既美觀又通風遮陽的效果。
潘博文希望在全體建設者的努力下,該館成為綠色節能、面向未來、意境悠遠的城市標志性綜合場館建筑典范,在邯鄲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
走在園博園內,在亭廊迂回里感受詩情畫意,在喬灌花草中體味人文遺風。除了設計者的巧妙心思,還需要建設者的完美展現。
在園博園西湖湖畔農展園沙灘項目處,中建二局商務管理部實習助理禹浩,正在忙碌著指揮鏟土機實施軟基換填工程。“此處湖面下,淤泥比較松軟,不利于操作機械站穩施工。為此,我們在此先往里面墊大塊石頭,再往里面填沙石糊縫隙。”
1997年出生的禹浩,是河南駐馬店人,畢業于大連海事大學,去年8月3日來到園博園工作。起初,他在古風遺痕負責綠化工作,“剛來園區時,我心里有落差。每天早上七點半就要進工地,有時次日凌晨了還沒有結束工作,非常不適應這里快節奏的狀態,且壓力大任務又重,但是經過一年的沉淀,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磨練了自己的意志。”
剛來的時候,禹浩負責樹坑挖深、苗木栽植,他不懂綠化,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為了熟悉工作,他白天仔細看苗木工人施工,晚上加班加點翻閱學習資料,熟悉了600多種苗木的培育和栽植。后來,他升職為現場技術員。
禹浩說:“每天在工地上,一踏進園區,滿腳是泥,滿身是土。一天走下來,鞋臟得沒法看,工作忙起來又沒時間刷鞋。于是,我給自己買了五雙運動鞋,以備輪換。”
今年7月,他任職中建二局商務管理部實習助理職務,負責招標采購,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簽訂了8份合同,為園區項目綠化、鋪裝、景觀打造采購物品。
因園博園施工進入最后的掃尾階段,事務龐雜且繁多,他又被臨時借調到農展園沙灘項目,負責這一區域的工程進度。
在園區的這一年多里,禹浩沒有回過一次家,就連今年的春節也堅守在施工現場,想家了就跟父母視頻通話。在記者采訪時,他的眼睛總是瞟向不遠處的工地,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施工的情況。
“當園區建好后,我也要作為一名參觀者,仔細看看我們400余天辛勞建設的成果。”禹浩被曬得黝黑的臉上露著燦爛的笑容。
在園博園內,像潘博文和禹浩這樣的建設者,還有2500余名。他們日夜奮戰,馬不停蹄、爭分奪秒,只想在園博會大幕拉開的那一刻,將園區內最好最美的一面呈現給八方賓客,讓人們在感受景區魅力的同時,為之傾倒、為之折服,并驚嘆這片土地竟能如此美麗!
邯報融媒體記者 劉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