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專題 > 園博會 > 正文

尋古溯今澗溝村

來源:中原新聞網編輯:健翁發布時間:2020-09-09 15:43:57

  說起澗溝村不得不從歷史說起。1953年北京大學和河北省文物考古人員在澗溝村北挖掘出龍山時代和商文化文物,因此就有了 “先有澗溝村、后有邯鄲城”之說。澗溝村位于復興區西環路西側,邯武大橋北側。即將舉辦的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中,這個小村莊也成為其中的觀摩點位之一。近日,邯報融媒體旅發小分隊的記者們就走進澗溝村,感受這個小村的文旅之路。

  五千年文化看澗溝

  據《水經注》記載,因澗溝村地勢兩邊為崖,中間有澗水,常流不枯,每逢雨季便會分為兩股水系,向北注入沁河,向南注入渚河,澗溝村因此而得名。

  澗溝村歷史悠久,素有“先有澗溝村、后有邯鄲城”之說,是因為1953年北京大學和河北省文物考古人員在澗溝村北挖掘出龍山時代和商文化文物。大約5000多年前,我們的邯鄲先民已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較大聚落,專家們認為這也許是邯鄲最早的城市雛形。在澗溝遺址發掘的水井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水井遺址之一,堪稱“華夏第一井”。

  在澗溝遺址的發掘中,出現了房屋的遺跡。隨著家族成員的增多、構建技術的進步,那種完全地穴式的居所已極為少見,半地穴式建筑成為主要形式。而且發現了已經調好的白灰漿凝固的白灰坑,證明了當時人類的居住條件已進一步優化、美化。人們在用石灰鋪地以隔潮,用灰漿抹墻以使房間潔凈亮堂。

  在澗溝遺址出土的陶窯中有很多彩陶,可以想象彩陶在當時已成為社會時尚。“紅頂碗”是彩陶的象征性器物,它本身并未施彩,是靠嚴格控制窯火溫度,使其在同一件器物上呈現不同的色調。就是這幾片不起眼的瓷片,證明了5000年前我們先人的生活空間已經五彩繽紛。

  澗溝遺址對研究龍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1993年7月澗溝遺址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入歷史的文化“通道”

  澗溝遺址發現的水井深7米多,口徑約2米,是我國最早的水井之一。水井的發明和各種各樣儲水飲水的陶器出現,使人們擺脫了必須依河而居的限制,這對農田開墾面積的擴大、人口的繁殖增加和向平原地帶移居都有積極的意義。龍山文化時期,澗溝的先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澗溝村村口就是華夏第一井形象墻,這里不僅還原了舊址,讓人們看得見歷史,還可以讓游客體驗農耕,留住鄉愁。旁邊道路使用舊磨盤、石板、碎石、鵝卵石、青磚等鄉土材料,鋪裝生態自然,道路兩邊的植物以鄉土植物野花野草為主。

  在墻上是用夯土黃泥、瓦片、瓦罐等傳統元素裝飾,來表現當時的龍山文化。澗溝村借助旅發大會建設以及龍山文化的優勢,著力打造澗溝龍山文化聚居部落、半小時近郊都市農業示范樣板,在此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

  井苑樂玩吧位于華夏第一井景點區域內。玩吧占地16000平方米,以田園鄉村為基礎,匯集了戶外拓展、鄉野童趣元素,已成為親子休閑旅游目的地。這里有秋千、拓展訓練、攀爬等多個游樂項目,在游玩中,寓教于樂,進一步啟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鉆網、攀爬、障礙長廊、平衡木等設備,讓孩子在玩中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還有農具體驗、推磨盤、水井打水等,為游客特別是小朋友提供近距離接觸大自然的樂趣和親自體驗勞動的快樂。樂玩吧的建設,既帶來了人流量,也帶來了商機。

  目前,華夏第一井形象墻區域即將打造完成,近期將與游客見面。

  承載藝術的澗溝水街

  澗溝村內原有溝,經過數年慢慢填平,澗溝水街也就建造于此。水街總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12棟建筑物占地面積6200平方米。澗溝水街——販賣夢想的集市,旨在為各類的新興設計師和藝術家提供開放、多元的創作環境和交易平臺,推崇個人創新精神,尤其強調以文化、藝術、設計等為產品或服務提供實用價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重點項目策劃包括餐飲、非遺傳統文化產品、工坊店、手工藝品、藝術講座、小型音樂會、創意跳蚤市場。

  記者在澗溝水街施工現場看到,水街正在加緊施工中,建筑鉤機、建筑材料運輸車輛在工地內穿梭,在火辣的陽光下工作的工人們早已汗流浹背,但顧不上休息依舊忙碌著。記者看到水街的建筑已經基本完工,一座座樓臺或串聯或并聯,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群。

  記者了解到,水街1#2#建筑為鄉野餐廳。鄉野餐廳呈現中心對稱的設計。整個建筑有分有合,砌石托底,青瓦蓋頂,整體風格統一,融入龍山黑陶彩陶文化,門窗結合龍山原始土屋元素與現代元素,讓古今文化產生新的契合點。

  3#建筑為近水臺。近水臺臨水而建,風格質樸素凈。建筑提取土層沉淀斷層紋路元素、龍山文化黑陶彩陶元素、甲骨文元素,以及邯鄲古村元素等。建筑下古上今,古今交融,夯土元素交錯分布,讓空間生動有趣,又富有文化驚喜,使觀賞、互動和標志結合。

  4#建筑為水野餐廳。通過現代文化與龍山文化的對比和統一而形成,在材質上主要選用混凝土與夯土材質形成對比。

  5#建筑是半“土”半“木”結構。現代建筑中鮮見土與木,但土與木給人內心的情感揮之不去,又與龍山文化澗溝遺址產生情緣。

  6#建筑為沁水一品。因古河屬沁河水系,因水而得名,建筑底層大面積應用古法夯土工藝,上層留白使用現代手法,擁有時代拼接感。龍山文化、陶器元素兼容其中,文化搭配濃厚。

  7#建筑為澗溝印跡。澗溝村龍山文化挖掘腹地,在現代建筑的基礎上融入龍山文化所特有的陶器、夯土黃泥、陶器剪影花窗,使之延續歷史感的同時挖掘其潛在的龍山文化價值。

  民居改造走出文旅創新路

  在澗溝村,把改造后的農家院作為民宿用于村莊旅游產業的發展成為了又一業態。記者在民居改造一號院看到,這套由村民老民居改成的院落名為石榴小院。莊戶人家都喜歡在院子里種上石榴樹,以求多福,這紅艷的石榴果也讓我們想起兒時家鄉的味道。院中影壁墻上“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這首李白的詩,就是小院風景的寫照。或許曾經院子里的男主人甘愿成為東南石榴樹一個枝條,為辛勤勞作的妻子撫平衣裙,一起相守白頭偕老。這就是生活之美吧!

  澗溝村第一期民居改造,包涵7處農家院,改造后的農家院作為民宿用于村莊旅游產業的發展,整體實行“公司+村集體+農戶”運行的模式,農戶以個人房屋入股,村集體承擔房屋改造所有費用,產權仍歸農戶所有。村集體聘請專業管理人員成立運營公司,公司法人代表由支部書記兼任,公司員工采取聘任制,按照營業狀況進行薪酬管理,產生利潤農戶與村集體雙方以4:6進行分紅,期限為十年。初步估算7處農家院1年收益約為10.5萬元,收益率為7%。

  澗溝村緊鄰園博園,并擁有龍山文化,依托這一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澗溝水街”引來鄉村野趣游,以藝術、美食為主的踏青、文化體驗活動,以水街為中心,體驗特色民宿游、體驗特色鄉宿主題活動,讓游客體驗到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

  邯報融媒體記者 安志宏 孫秀群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高清中文网 | 一级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 |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