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8日電 題:司莫拉唱響民族團結歡歌
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冬日的暖陽灑遍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在一棟佤族風格的磚混院落里,48歲的佤族漢子趙家啟忙著給自家民宿安裝吧臺,妻子李發果在打掃衛生。從過去住茅草屋、靠打工謀生,到經營民宿,夫妻倆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這個以佤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所轄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曾經是個貧困村。
近年來,當地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71人如今已全部脫貧。
李發果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早些年,為了給患心臟病的兒子看病,兩口子每天早出晚歸,趙家啟在城里做泥瓦工,李發果在酒店和KTV做過保潔員、洗過公交車,閑不住的她還兼職當過向導,到建筑工地打過零工。
除了打工,家里還種了一些獼猴桃、油菜和苞谷,夫妻倆靠著雙手逐漸擺脫貧困。隨著收入穩步提升,瓦房替代了茅草房,后來又改造成200多平方米的磚混院落。
看到村里發展鄉村旅游,李發果對趙家啟說:家里房間夠,為什么不做民宿呢?說干就干,去年8月,夫妻倆開始裝修民宿,并于12月正式營業,有著7間客房,取名“果果旅館”。
梯田蜿蜒,竹林掩映。這段時間,走進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游客絡繹不絕,“果果旅館”的人氣越來越旺。
如今,李發果的女兒在騰沖市第一中學讀高三,學習成績優異,兒子在當地職業學校學烹飪。愛笑的李發果說:“現在的生活很幸福。”
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是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脫貧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他說,民族團結進步,離不開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脫貧攻堅以來,村里先后實施“草改瓦”“農危改”“扶貧安居”等工程,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起文化活動廣場、文化陳列館、景觀棧道、旅游公廁等配套設施,窮寨子搖身一變成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3A級景區。
農家小院里,菜園碧綠。趙家清的妻子徐金召系著圍裙、卷起袖子忙著殺雞準備晚飯。曾經在外務工的她,如今在村里辦起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她笑呵呵地說:“我自己忙不過來,還請了幾個小工幫忙打理。”
去年6月,騰沖市清水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趙家清擔任理事長。在保護好村寨風貌基礎上,合作社著力引導全體村民參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餐飲和民宿服務等產業。
為此,村里實施了村莊公共環境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消防安全提升等工程,并推動大米粑粑生產加工體驗基地、司莫拉文化活動中心、5G信號覆蓋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越來越多的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投身產業發展。
“現在在家做粑粑比出去打工收入還高,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楊彩芹不再到廣東務工,一心在家里做大米粑粑,并根據不同時節兼顧銷售寨子自產的茶葉、粘棗糕、胭脂果產品和手工藝品等,年收入超過10萬元。
隨著游客的增多,村民趙家海經營的小賣部生意也越來越好,如今他還購買了冰箱、冰柜,兼顧銷售茶葉、手工藝品等,收入顯著增長。趙家海盤算著,接下來要進一步豐富商品種類,把小賣部一直經營下去。
村集體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村里重點發展萬壽菊103畝,提質改造茶園153畝,還種植泡核桃、銀杏、桃子等經濟林果共556畝。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我們的目標。”趙家清說,長久以來,村里的佤族同胞和漢族等同胞毗鄰而居、互幫互助,各民族親如一家,在質樸、美好的生活中,唱響民族團結歡歌。
坐在自家院子里,楊彩芹的丈夫李發順說:“只要踏實肯干,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