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2月5日電 題:延安:“小蘋果”點亮日子“火火火”
新華社記者儲國強、陳晨、李浩
已過農歷小年,李志俊并不著急備年貨。
“現在天天像過年,缺啥了隨時鎮上買。”他忙著招呼客人,樂滋滋地端出一盤紅彤彤的蘋果。
陜北農村重年味,過去一過臘八,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做油饃、炸麻花,忙得不亦樂乎。現在,當地村民大多不慌不忙。這份從容,源于日子的寬裕,得益于眼前的紅蘋果。
“去年園子是第二年掛果,產量不算大,但也賺了3萬多元。有錢了心里就不慌。”剛剛摘掉貧困帽的李志俊笑著說。
李志俊今年65歲,家住延安吳起縣。過去,這里生態脆弱、土地貧瘠,農民廣種薄收、生計艱難。上世紀末,吳起縣在全國率先啟動退耕還林,溝溝峁峁披上了綠裝。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全縣因地制宜發展起10萬畝山地蘋果,帶動幫助貧困戶發展蘋果產業。從此,每到掛果時節,吳起果香四溢。
小蘋果鋪就脫貧路。如今,作為全國蘋果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市,延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來自蘋果。通過政府幫扶,全市1.58萬戶貧困戶,擁有11.9萬畝果園。
洛川縣槐柏鎮兩坑村農民陶七斤,過去種小麥和烤煙,只能“勉強吃飽肚子”。后來,家里種了24畝蘋果,去年蘋果賣了54萬元。僅有170戶人家的兩坑村,家家種植蘋果。
陶七斤家敞亮的窯洞里,彩電、冰箱等現代生活電器一應俱全。院子里停著2輛轎車,他和兒子一人一輛。春節過后,他還打算去城里給兒子買套房子。
“蘋果就是我們長在地里的‘鐵莊稼’。”陶七斤說。
近年來,延安圍繞小蘋果不斷書寫大文章。
延安市市長薛占海介紹,他們正探索推行蘋果產業“后整理”,在分級分揀、冷藏冷鏈、品牌營銷等環節上下功夫,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群眾在全產業鏈上增收,參與“后整理”的貧困戶人均增收超千元。
在洛川縣“王掌柜農業”公司,全自動分揀線如照CT一般,可以快速為每個蘋果拍攝24張照片,依據外觀、糖度、硬度等指標進行精準分揀,客戶可實現個性化定制。這樣的智能選果線,延安已建成103條,果農從過去的“稱斤賣”轉為“論個賣”。
長期困擾果農的“果豐傷農”現象也得到扭轉。延安市果業中心主任路樹國說,延安冷氣調庫儲存能力已達到147萬噸,可實現“四季賣”,避免了價格大起大落。
借助互聯網東風,延安蘋果走向海內外。
在洛川縣的陜西頂端果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天都有公司職員進行網絡帶貨直播。公司總經理習張喜說,企業去年網絡訂單超過70萬單,銷售額過億元,多數產品銷往北上廣深等地高端市場。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延安果農還收到越來越多的全球訂單。2020年末,搭乘冷鏈車的20噸洛川蘋果出現在意大利水果市場。截至目前,洛川蘋果已出口到俄羅斯、意大利、加拿大、阿聯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0年,延安蘋果總產量突破370.4萬噸,創歷史新高。
一座“蘋果之都”在黃土高原加速崛起;一個個紅彤彤的“小蘋果”,帶給陜北百姓紅火火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