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17日電(記者 張怡)群眾住進好房子,能否過上好日子?在后續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如何幫助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近日,記者走進廣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縣鶴城新區安置點,了解居民們從山村搬遷到縣城后的生活情況。
鶴城新區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11月開工建設,工程總投資137521.78萬元,占地面積1053畝,已安置3382戶14606人。搬遷群眾來自全縣16個鄉(鎮)179個村,安置點涉及到5個民族,其中苗族510戶2488人、彝族36戶165人、仡佬族21戶85人、壯族1919戶8013人、漢族897戶3853人。
廣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縣鶴城新區安置點 圖/中國日報
入學、就醫、就業問題是搬遷群眾最關心也最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搬遷子女順利入學是搬遷群眾能否“穩得住”的關鍵之一。隆林在項目規劃中同步配套建設羅湖幼兒園、第六小學、第五中學,確保搬遷群眾子女能上學、上好學。目前安置點配套建設的羅湖幼兒園、第六小學共安排搬遷群眾子女就學1151人。
安置點配套建設的羅湖幼兒園 圖/中國日報
隆林已在鶴城新區安置點及其附近配置了醫療機構,把新州鎮衛生院新建規劃地址安排在鶴城新區安置點附近,目前該衛生院已經建成,項目總投資540萬元;在鶴城新區安置點內設立居民衛生室,有效解決搬遷戶就醫問題。同時,一大批搬遷群眾的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有效轉移接續,將為群眾提供更好更優的醫療保障服務。
為了實現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有穩定收入,隆林依托隆林脫貧奔康產業(就業)園,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確保搬遷群眾每戶至少有1人實現轉移就業。350余名搬遷群眾被優先安排至脫貧奔康產業(就業)園的達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隆林昌隆服裝有限公司、廣西隆林嘉利蠶絲綢有限公司、隆泰電子有限公司等地就業。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實施托底安置就業。安排鶴城新區安置點搬遷群眾120個崗位。開展技能培訓,由人社部門牽頭實施職業技能培訓,促進技能型就業,確保每個搬遷戶掌握1門以上就業技能。
搬遷群眾在安置點里的工廠上班 圖/中國日報
為確保鶴城新區易地安置群眾搬得出、留得住,盡快融入新環境,隆林積極探索創新搬遷安置點管理模式。
搬遷群眾因長期生產生活在農村,許多生活陳規陋習一時難以改變。為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該縣于2018年12月成立鶴城新區黨支部,充分凝聚黨員的模范引領作用,以黨員帶頭,促進身邊群眾移風易俗轉變生活方式,牢固樹立講文明、樹新風、護家園意識。
各民族搬遷群眾在活動中心做手工活 圖/中國日報
為進一步打消搬遷群眾對陌生環境的顧慮,支部黨員經過調查商議,在小區內創新推行黨支部24小時值班制度,組織搭建黨群服務中心、法律服務工作室、兒童成長中心、講習所等服務平臺,有效打通了便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