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彈指一揮間,七十年,滄桑巨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從街巷狹窄、建筑凌亂到道路縱橫交錯、高樓櫛次鱗比,這座有著8000多年人類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500多年都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意氣風發的建設中,在氣吞山河的改革中,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建設和發展步入新階段,城市發展質量明顯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一步步實現由集鎮向現代化都市的華麗轉身,一顆璀璨的明珠已在冀南大地冉冉升起。
記者 冀晉萌
藍圖繪就,劃定發展新“坐標”
六、七十年前的邯鄲在許多老人的記憶中,好像一張塵封已久的老照片:窄窄的街道、稀疏的樹木、屈指可數的建筑物……1945年邯鄲解放時,城區面積僅一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僅兩萬余人。商貿及居民住房大多為磚土木結構房屋,且很少有三層以上的;照明、供水、供電等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很低。
1950年以來,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邯鄲的國民經濟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隨著1951年國棉一廠的興建,大型紡織、印染聯合企業在我市陸續開始建設,使我市迅速發展為一座紡織之城。1953年邯鄲市編制了第一期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為邯鄲的合理布局和建設畫下了第一張“藍圖”。
民生工程是城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54年,邯鄲市城市建設管理進一步加強,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相繼建成,完成了和平路由火車站至綠化路段瀝青路面的鋪設,建成了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邯鄲第一座公園——叢臺公園。市區面積比1945年擴大了10倍,人口達到18萬,為邯鄲的振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6年10月,峰峰市并入邯鄲市,改為峰峰礦區;大批紡織、煤炭、鋼鐵等基礎工業項目先后建成,市政公用事業建設全面鋪開;1956年,邯鄲棉紡織印染聯合廠在市區興建,自此,邯鄲迎來建國后的第一個建設高潮。1959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視察邯鄲時提出“邯鄲是要復興的”“很有希望搞個大鋼鐵城”的指示,極大鼓舞和促進了邯鄲的建設和發展。以煤炭、鋼鐵、紡織、電力、陶瓷、建材等為主要產業的工業城市逐步形成。這期間修改補充了城市總體規劃,修建了陵園路、浴新大街中段、邯山街中段瀝青路面和中華大街、聯紡路等14條主要街道;修建了穿越京廣鐵路的邯鋼路立交橋和復興路立交橋及輸元河大橋、邯峰路渚河木橋等橋梁,為城市路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馬頭民航機場建成,并通航天津和太原。隨著各項工作的穩步推進,邯鄲已初具工業城市的規模。
1961-1965年,邯鄲加大市政建設投資比例,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恢復了被1963年特大洪水破壞的工程,重修了叢臺,建成邯鄲市第一條混凝土路面道路電廠路和混凝土結構的中華大街沁河橋,市區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79.39平方公里,瀝青路面提高到48.5%。前期開工的一批工業建設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城市面積達35平方公里,人口達31.7萬。
1966-1976年,全市在基礎設施方面,新建、擴建了中華大街、陵西街、光明大街北段、叢臺路、農林路等11條主干道及邯山街、望嶺路等18條支干道;新建、改建了聯紡路立交橋、陵園路滏陽河橋、光明大街沁河橋、陵西大街沁河橋等橋梁,城市面貌初步實現改觀。
改革開放,帶來發展新機遇
在很多人眼中,邯鄲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改革開放”。黨中央和國家這一決策,不僅將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更是給了眾多像邯鄲一樣的城市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1983年10月,省政府批復并正式批準實施了我市第二期城市總體規劃——1981年編制的《邯鄲市市區城市總體規劃》。199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發展到6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百萬,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邯鄲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5年,市政府決定進行《第三期邯鄲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把邯鄲市主城區、峰峰城區、碼頭鎮區三片一并納入城市統一規劃。1996-2000年,全市縣城以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48.6億元,相當于“八五”投資的6倍。相繼實施外環路、城市主干道拓寬延伸、引岳濟邯引水等供水工程、垃圾衛生填埋場、城市廣場、電網改造等一批對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和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使城鄉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全面提高。中行大廈、工行大廈、人行大廈、國稅大廈、新世紀商業廣場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相繼竣工投用,城市面貌明顯改觀。各縣(市、區)高度重視城鎮建設工作,加強了以道路、供水、綠化、住宅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市、區)城鄉容貌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2001-2005年,城鄉建設為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連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我市城市空間迅速拓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鄉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精心打造城市綠色名片,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由2001年的40.61%、30.26%和5.5萬平方米提高到42%、35%和10.9萬平方米,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100%;城市路網框架已經形成,“十五”期間道路建設完成投資18.16億元,新建、改造道路95公里、539萬平方米,超過建國以來至“九五”期末所有新建道路的總和,城市中軸線得到延伸,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網絡初步形成,拉開了特大城市建設的框架。
《邯鄲市第四期城市總體規劃》于2004年啟動,其中增加了都市區“1+8”組團,即1個中心城區,8個組團城區(包括武安市區和峰峰、磁縣、臨漳、成安、肥鄉、永年、廣府城區)有關規劃內容。到2010年,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完成了路網中軸線中華大街北延至永年縣界,南延至成峰公路,人民路西延至邯武立交橋、滏河大街北延、滏東大街北延、北倉路、滏陽街、百花大街、柳和街、紡機路、文秀路、百家大街、滏樂街等66條城市道路建設,拉開了都市區發展框架。龍湖公園、趙苑、趙王城遺址公園、北湖景區、南湖景區以及滏陽河、沁河、渚河等生態園林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1-2012年,城建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城市路網工程完成了中華大街南延、浴新大街、西環路改造、油漆廠路、新一中南路、新一中校園路、果園路、箭嶺路、向陽路、果園北路、電廠街等23條道路建設任務。文化藝術受到社會各界肯定和好評。火車站廣場改造后對外開放。另外,令市民們欣喜的還有四座立交橋主體的全部完工,邯鄲越來越有大都市的“范兒”。
提升品位,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穿行在邯鄲城區的車流中,少了擁堵,多了暢通,出行的心情也跟著舒暢了起來。“暢”起來的“功臣”就是城市路網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建設局以人民滿意作為城鄉建設工作標準,堅持改造與開拓并舉,大力推進城市路網密度和暢通程度雙提升,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層次路網格局,城市路網結構不斷完善。
2013-2017年,在老城區,累計有中華大街南北延、東環路南延、果園路等57條城市新建和改造道路建成通車,大大緩解了主城區交通壓力;在東區,累計開工建設了叢臺路東延、聯紡路東延、荀子大街等多條城市道路。同步完善了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強化城市防澇排瀝功能,城市環境和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東區建設全面提速。按照“由西向東、滾動發展、建聚并重、基礎先行”的總體思路,嚴格落實“低密度、高綠量、快交通、慢生活、近通勤、全配套、低排放”的建設標準,深入開展以海綿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建設,東區路網、市政配套、公共服務、回遷房、商貿地產建設等重點工作推進加快。客運樞紐一期、科技中心、高鐵一級消防站、東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成投用;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客運樞紐二期、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項目相繼落成。
2018年以來,圍繞建設京津冀聯動中原的區域中心城市目標,我市高標準完成了宜居城市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優化生態宜居城市布局,全力打造生態型、質量型、效能型、智慧型城市,通過深入開展以海綿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建設,東區引領作用日益突顯,叢臺路東延、荀子大街、毛遂大街、太極路、建安路、代召緯七路、三路一場回遷房周邊道路等路網項目已完工,累計通車約27公里,聯紡路東延、新區緯五路、媧皇路、中央商務區綜合路網及磁山路地下綜合管廊和秦皇大街等路網項目正在快速推進,“六橫四縱”路網框架基本形成。火車站新站房建成投用,五倉三路、百花大街、石化街等13條“斷頭路”全面貫通,老城區改造更加方便群眾,城市承載力和宜居性不斷提升,城市品位不斷提高,功能日臻完善。
精細管理,擦亮古城新名片
夜幕降臨,漫步在邯鄲街頭,人民路、陵園路、中華大街、滏東大街等主干道兩旁的路燈形成一條條綿延的光帶,綠化帶被霓虹燈點綴得色彩斑斕。驅車行駛在平坦寬闊的馬路上,邯鄲大劇院、叢臺廣場、叢臺公園、市博物館等主題建筑夜色中更顯大氣恢宏,給夜晚的邯鄲增添了幾分魅力。
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針對城市管理的重難點問題,我市精準發力,逐項整治,不僅城市“顏值”不斷提升,居民滿意度也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邯鄲市委、市政府以持續推進“綠美邯鄲”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有效手段,投入約8億元實施大規模城市綠化工程,大力度、高規格、嚴標準實施了道路、公園、廣場游園、空閑裸地、庭院小區“五大體系”綠化提升;大手筆實施滏陽河、沁河綜合整治工程,清水體、暢河道、綠河岸、亮河景、行河船,構建了水以綠而美,綠因水而活的濱河生態觀光帶;大力度實施綠道美街工程,完成40余條主次干道、出入市口、快速路、高速外環綠化提升,對80余個公園、游園(廣場)、100余處園林節點進行高水平綠化建設,實現街街有特色,處處景不同。
城市管理中,更加注重升級城市品質。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在邯鄲東部新區建設中,把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建設,以綠色廊道、濕地公園、生態綠地等組成綠色海綿體系,全力打造未來城市園林新標桿。強化節約建綠、科技興綠,圍繞土壤處理、苗木養護、鄉土樹種培育等加強研究,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楊柳飛絮得到有效治理,屋頂平臺植綠取得成功,引進培育了一批景觀樹種和彩葉樹種,豐富了城市樹木種群。
民生工程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市不斷加快城市供熱、供水、污水、燃氣、電力、通信等各類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供熱方面,到2019年,我市已建成熱水網主干線長度760公里,二次換熱站819座,在冊集中供熱面積4925萬平方米,形成以熱電聯產為主,區域燃氣鍋爐房、燃煤鍋爐房、工業余熱、污水源熱泵等熱源為輔的多元化供熱格局;供水方面,60年多來,年供水由最初的58.6萬立方米增至8500余萬立方米,供水服務人口由6萬人增至135萬人,水質自主檢測能力達到國標106項,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了100%;燃氣方面,截至目前,我市現有天然氣門站5座,大型區域調壓計量站5座,敷設高壓管線150公里、市政及庭院中低壓管線5000余公里,天然氣民用戶近80余萬戶(包括轉供區域)、工商用戶2000余戶;市政設施建設管理方面,橋梁管理工作加強,先后完成了23條主干道和185條小街巷的綜合改造任務,并遵循“一街一景觀,一路一特色,步移景換,路轉景移”的總體思想,安裝了極具觀賞價值、各具特色的路燈和景觀燈,把古城裝點成了璀璨不夜城;按照科學規劃、全面推進、分步實施、注重效益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廠、站、網建設步伐,為我市打造生態宜居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2019年6月,城區內共建成雨水管線482公里,城區內雨水就近排入滏陽河、輸元河、支漳河等河道,隨著沁河、滏陽河退污還清工程的實施,市區內雨污水分流目標正逐步實現;環境衛生方面,城市潔凈水平有了新提高,22條主干道全面實行了道路洗掃和定期沖洗,城市道路潔凈度明顯提高,基本實現了路見本色;市容管理方面,加大對占道經營、早夜市、占道洗車、廣告牌匾、馬路市場的專項整治,城市市容市貌愈加干凈、整潔、有序;2010年12月,率先在全省正式組建了數字化城管監督中心,逐步實現了穩步發展、高效運行,城市管理向信息化、精細化、高效化邁進……
行走在金秋的邯鄲大地,涼風習習中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以綠相伴。現在的邯鄲,城市框架布局、內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實現了華麗蛻變,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靚美新城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闊步挺進,人們的生活正隨著城市的美麗而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