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秀君 常雪平
新中國蓬勃發展的70年,也是邯鄲市文化事業櫛風沐雨破繭成蝶的70年。
1945年10月,邯鄲解放,文化基礎非常薄弱,全市僅有一個蘆葦搭成的戲園子,有少數走街串鄉演唱的民間藝人。
1945年11月,邯鄲市成立民眾教育館,統管全市文化藝術工作,這成為邯鄲市文化事業邁向復興之路的第一步。此后,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等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文學、戲劇、曲藝、舞蹈、美術、電影、民間娛樂活動蓬勃發展,各項文化事業迸發出旺盛生命力。
文化項目有序推進活動場館日漸完善
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邯鄲展覽館”的市博物館,現在正在實施新館遷建項目,這將為博物館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此前,市博物館已帶著歷史的厚重與責任經歷了改建擴建、改造提升,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物上架,一改文物標本擺地攤狀況;建筑平面布局由“凹”字變為“回”字型,實現參觀路線大循環,建筑面積擴大;館藏文物萬余件,薈萃全市文物精華及最新研究成果;配備高科技安保設施,為文物藏品保駕護航;科技創新展陳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如今,市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集中展示邯鄲歷史文化的殿堂,成為全市人民享受文化大餐的窗口。
2018年,市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近年來,在“開放、平等、免費”服務理念推動下,越來越多人走進圖書館,僅新館開館前6天,就辦了7000多張借書證、日均接待讀者4000余人……這在以前難以想象。1950-1960年代,圖書館只是文化館的一部分,在工人俱樂部偏隅而居,以一間平房的面積承載起知識傳播的職能。計劃經濟時代,每年只發五六百張的“借書證”更是“一證難求”。1978年6月,圖書館從文化館脫離,成為獨立文化場所。1982年5月,市圖書館正式開館,館舍面積6000平方米,閱覽席位500個,藏書40多萬冊。如今,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藏書40余萬冊、訂閱報刊1300余種、數字資源近15TB的圖書館新館,正以服務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為市民打造溫馨大書房。
“群藝館新館九月底要對外開放了。”8月21日,記者來到市群藝館新館,看到新館內多功能廳、非遺展廳、美術書法展廳、器樂、合唱、舞蹈、戲曲排練廳、錄音棚、視聽室、琴房及綜合培訓室等一應俱全。“從1945年約100平方米的小房子到如今10000平方米的四層樓房,群藝館已今非昔比。”群藝館原館長李廣堂說,70多年來,群藝館人才濟濟,涌現出龔愛書、鄭今冬、方力鈞等藝術人才;活動組織有力,在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社會事件中留下足跡;精品創作眾多,《二嘎旦還鄉》《特殊支委會》《太行謠》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記錄時代發展。館長馬永林說,群藝館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持續做好群眾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和“輔導者”。
除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發展建設外,其他文化項目也陸續啟航,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趙王城遺址公園遷入新址,市美術館、邯鄲傳媒中心、邯鄲市報業大廈、邯鄲廣播電視臺中波發射臺等重點項目邁入整合遷建和改擴建階段,鄴城遺址、大名府故城、趙王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歡樂城鄉永不落幕文化活動異彩紛呈
為擴大影響,提升品位,邯鄲市重點打造了三大文化活動品牌:中原民間藝術節、中國吹歌節、“歡樂鄉村”十千百萬文化家園工程。
自2006年以來,有晉冀魯豫4省13城市參加的中原民間藝術節已連續成功舉辦14屆。14年來,中原民間藝術節以“藝術的盛會百姓的節日”為主題,秉承傳統與時尚輝映、繼承和弘揚并行的理念,通過攝影展、國際標準舞大賽、文化論壇、書畫展及群眾文藝演出等形式,匯聚民間藝術精粹,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2010年5月,中原民間藝術節榮獲全國社會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文化部“群星獎”,成為展示邯鄲城市魅力的一張文化名片。
“中國吹歌節”是邯鄲市一次申報就獲批準舉辦的國字頭藝術盛會,它的舉辦為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搭建一個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11年9月,經文化部非遺司批準,與河北省文化廳合作,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吹歌節”。2012年,邯鄲市吹歌藝術團作為大陸唯一受邀單位,參加“臺灣2012竹塹國樂節”開幕式演出,臺灣《聯合報》《自由時報》予以報道。2014年10月“第二屆中國吹歌節”成功舉辦,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了邯鄲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第三屆中國吹歌節擬于今年10月中旬舉辦。
“‘歡樂鄉村’已成為農民群眾自娛自樂的綜藝大舞臺,沒有圍墻的鄉村大劇場,永不落幕的快樂大本營。”自2010年5月“歡樂鄉村”農村文化工程實施以來,鄉村文化活動“井噴”,大型活動達1100余場,參與農民群眾上百萬,實現“以十帶百、以百帶千、以千帶百萬”的鏈條式發展。2013年10月,“歡樂鄉村”十百千萬文化家園工程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第十六屆“群星獎”,成為邯鄲市又一項國家級品牌的文化活動。
此外,從2018年1月開始,邯鄲市組織安排“天天看大戲、周周有好戲”惠民演出100余場;開展基層群眾文藝培訓413場次,培訓基層業務骨干1340人;組織“六進”演出2324場,“七進”演出2161場;組織送戲下鄉100余場;“戲曲文化進校園”100余場等,為群眾帶去一場場文化大餐。
文藝創作精品薈萃梅花大獎五落邯鄲
紅梅傲雪迎春怒放,群芳爭艷勁舞東風。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東風劇團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心培育下七赴中南海、七赴北戴河為中央領導演出。老一輩藝術家胡小鳳、牛淑賢率先摘得戲劇梅花獎,苗文華、郭英麗又把戲劇最高獎梅花獎捧回。半世紀的風雨兼程,東風劇團創作了《虎符》《江姐》《桃花庵》《打金枝》《白蓮花》等一批文藝精品,展現出長盛不衰的藝術活力。新時代東風劇團煥發新生,以涉縣后池村“太行新愚公”為題材創編大型現代豫劇《桃花山上桃花開》,故事真實感人,令人回味無窮。
在全國各地演出400多場的大型魔幻舞臺劇《黃粱夢》以邯鄲市地方劇種平調落子為載體,將魔術、雜技、舞蹈、歌劇等藝術形式巧妙融入劇情和人物,贏得廣泛好評,入選2010-2011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年度資助劇目,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四屆文華藝術獎文華劇目獎。作為《黃粱夢》創作單位,市平調落子劇團從1942年成立之日起,便堅守平調落子陣地、緊跟時代步伐,創作出《石雷戰》《端花》《朝陽溝》等文藝精品,并多次進京為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新時代,平調落子劇團開始發展青年力量,著力培養代表性的平調落子傳承人。演員王紅憑借一出傳統平調落子戲《三上轎》首度摘得“梅花獎”,成為我省首位獲得“梅花獎”的小劇種演員。
近幾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邯鄲市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創作碩果累累,相繼創排完成《咱家閨女》《梨花開了》《天綠》等4部大型戲劇舞臺劇。其中,《天綠》被省文化和旅游廳推薦申報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并與《咱家閨女》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
非遺保護多措并舉文化血脈極力傳承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市有許多多姿多彩、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10余年傳承與保護中,邯鄲市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扎實推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名錄體系建設、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目前,全市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27項,居全省前列,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02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377項,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133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5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1人,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29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入選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4個;入選省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范地1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1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7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3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5個。
陽光娛樂創新開拓文化市場轉型升級
近年來,邯鄲市連續6年舉辦“陽光娛樂”系列活動。活動不斷創新和拓展,通過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整合互聯網服務、KTV、電影、演出、文化產業園、文旅景點等行業資源,使文化市場成為健康陽光、服務規范、業態豐富、受眾多樣的文化消費主陣地,持續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位和品質,受到廣大市民好評。目前,邯鄲市“陽光娛樂”系列活動已在全省推廣,成為全省文化品牌活動,被列入今年全市重點實施的20項民心工程之一。
今后,邯鄲市將進一步完善文化娛樂行業示范場所扶持政策,鼓勵文化娛樂經營主體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拓展服務功能,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面向中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及特殊群體開發專項服務產品,提供優惠服務,推動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塑造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當城市逐漸崛起,文化的魅力將更加凸顯,給予城市以靈動與詩意。邯鄲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正蓄勢待發,健步奔向文化繁榮興盛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