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訪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守亭
□記者 楊溪
“給研究生上課時,我常對他們說,你們還年輕,有時間有精力,希望你們把知識學好,把學問做好,在科研上做出一點真正的事情來。”9月2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氣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守亭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出生于1945年的高守亭本該頤養天年,可他仍勤勤懇懇堅守在教科研一線,為中國大氣物理研究默默付出著。在教學中,他培養出40余名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同時系統開展了廣義位溫、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等新理論及預報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為我國大氣物理研究做出杰出貢獻。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邯鄲市邱縣新井頭村生人的高守亭高中就讀于館陶縣一中,196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后為南京氣象學院)。
1968年從南京大學畢業后,高守亭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陽地區(現為懷化地區)氣象局做預報員。十年氣象預報工作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高守亭繼續求學,1978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師從著名天氣學家、動力氣象學家、中科院院士陶詩言。陶詩言從事大氣環流和天氣動力學研究工作,為我國的天氣預報業務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大批天氣預報專家。師從陶詩言,讓高守亭更加堅定自己的學術之路,從上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高守亭在擅長的動力研究領域孜孜求索、不斷創新,為中國大氣物理研究做出杰出貢獻。
1990年,高守亭赴英國鄧迪大學攻讀博士后學位,1992年赴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做訪問學者。其間,國外導師向高守亭拋出橄欖枝,希望他能留在當地工作。然而,心念祖國氣象學事業的高守亭婉言謝絕,1995年毅然回國。高守亭回憶時動情地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科技發展的步伐加快,國家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需要學到先進知識的海外人才來為國效力,以帶動國內該領域的學術發展。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我想自己研究出氣象預報方面的核心技術”
歸國后,高守亭來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后任該所大氣環流部主任。2000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實行后,高守亭擔任該所中小尺度部主任,后任云降水物理與強風暴實驗室主任,直到2005年。2013年退休后,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承擔研究生中小尺度天氣動力學的教學任務,并主持著國家基金委多個研究課題項目。
在幾十年的教學與科研生涯中,高守亭在國內外先后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80余篇。在德國Springer出版社出版專著2部,在大氣物力研究、創新應用上取得顯著業績。“我國的氣象學發展在世界上不處于領先地位,與英美日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一直想自己研究出氣象預報方面的核心技術。”高守亭說。
中尺度系統常引發暴雨及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其形成物理機制復雜,預報準確度較低,很難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需求,對其進行研究是我國的重大科學課題。高守亭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緊扣國際科學研究前沿,系統開展了廣義位溫、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等新理論及預報新方法的研究,提出暴雨預報的新方法和新技術。
經過12年探索實踐,高守亭根據不同地區天氣特點,和他的博士生一起提出有針對性的西風槽、臺風、鋒面和復雜地形影響的“集合動力因子”暴雨預報新方法。經過大量個例和長期預報的檢驗,這種方法對不同類型暴雨具有良好的預報效果。隨后,這種預報方法先后在國家氣象中心、北京軍區空軍氣象中心及北京、上海、陜西、貴州、吉林等20個國家級及省市各級氣象臺及科研部門推廣應用,為當地提供了定時、定點、定量的暴雨預報。這些研究對于加強中尺度研究、提高暴雨預報水平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實際價值,為當地防御和減輕暴雨災害做出重大貢獻。其研究的天氣預報方法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得到應用,準確預報了比賽期間的天氣變化,為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貢獻了氣象學的一份力量。此項目在2016年獲得中國氣象學會科學基礎研究獎二等獎。
“國家需要有真本事的人”
與氣象學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高守亭認為這是一個“做學問的好時代”。高守亭回憶,自己讀大學時,國家還比較閉塞,由于歷史環境因素,當時學到的知識都是蘇聯的,研究理論、方法和技術也都是蘇聯的,很少能夠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東西。直到改革開放后,先進的書籍、文章被引進國內,國內研究開始大量吸收優秀的研究成果,氣象學的發展也有了顯著的進步。
高守亭表示,中國的氣象學已經進入高度發展時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氣象觀測儀器的發明、探測手段、通信裝備及計算工具的發展都使氣象科學進入嶄新時期。“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搞數值預報,現在國家也有專門的團隊去做模式。尤其是我國雷達發展迅速,S波段雷達的布置在各個省市可以達到8-9臺,特別是在我國中東部基本達到全覆蓋,雷達布置密度不亞于美國,因此,在關鍵數據和自動觀測站方面,我國取得長足進步,即使‘外國掐了我們的脖子’,我們有自己的模式,可以自己預測。”
做了幾十年研究的高守亭始終懷有一顆質樸的赤子之心,這種赤子心,不僅是他為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努力拼搏,還體現在培養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無私赤誠。高守亭說,“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而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我也經常對我的學生們講,現在祖國強盛了,做研究的條件也很好,要為科學發展扎扎實實做點貢獻,為國家為人民解決一點實際問題,國家是需要有真本事的人的。”
人物簡介:
高守亭,研究員,男,1945年9月1日生,邱縣新井頭村人,1968年畢業于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1988年獲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2年在英國鄧迪大學做博士后,1992年5月至1994年8月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作訪問學者,1994年10月至1995年8月在英國鄧迪大學作研究客座。1995年晉升為研究員,主要從事大、中尺度動力學、中尺度數值模擬及波與流的相互作用等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課題有:波、渦、流相互作用;邊界層有關問題的數值模擬;中尺度觀測及數值實驗。
代表性著作有:《寒潮爆發期間波與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博士論文);《斜壓大氣中的廣義E-P通量》(發表于《中國科學》B輯,1990,33卷,6期);《流場配置及地形對西南低渦形成的動力作用》(發表于《大氣科學》1987,11卷,3期);《行星邊界層內低渦的流結構》(發表于《氣象學報》1983,41卷,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