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館陶縣城關鎮黑小麥收割現場。(資料片)記者胡曉華攝
□記者 孟令衛
農業興,邯鄲興。
新中國成立后,邯鄲市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計劃經濟時代,邯鄲市把農業列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優先發展農業,糧食、棉花連年獲得豐收,從而有了“北方糧倉”“冀南棉海”之稱,為經濟和社會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后,邯鄲市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2012年,邯鄲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噸糧市”。2018年,全市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糧食總產528萬噸,連續七年達到100億斤以上,蟬聯全省第一。2018年,邯鄲市蔬菜播種面積308萬畝(其中設施蔬菜200萬畝,全省第一),總產1310萬噸,同比增長2.3%。2018年,全市建成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7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75家,總量居全省第一。
從小麥單產33.6千克、玉米單產50.5千克到“噸糧市”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產量低得讓人有些不敢相信。70年來,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讓人欣喜。
《邯鄲農業志》記載:“1949年,小麥單產僅為33.6千克,1952年和1975年小麥單產分別突破50千克、100千克。上世紀80年代,由于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小麥單產明顯提高。1983年、1995年,小麥單產分別達到200千克、300千克。”
《邯鄲農業志》記載:“邯鄲市種植玉米始于清代,距今約300余年。從1949年-1965年,邯鄲市玉米種植的特點是單產水平低,播種面積波動大。1965年,邯鄲市種植玉米275.5萬畝,畝產50.5千克。”
改革開放后,邯鄲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結束了歷史上缺糧面貌,實現自給有余。1994年糧食首次突破300萬噸,1998年,首次突破400萬噸。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邯鄲市實施“噸糧市”建設(利用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時間建成“噸糧市”,即小麥、玉米兩熟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兩熟畝產達到1000公斤,總產達到500萬噸),全市糧食生產有了突發猛進的發展。
2012年,全市小麥、玉米兩熟平均畝產達到1001.2公斤,實現“噸糧市”建設目標,糧食總產達到560.1萬噸,躍居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行列。自此,邯鄲市連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
近年來,邯鄲市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工作主線,凝心聚力、開拓創新、真抓實干,農業發展實現由增量到提質的轉變。邯鄲市以糧食綠色高產創建為重點,集中打造臨漳縣、魏縣、武安市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推廣生產成熟技術模式,推進“六統一”服務,實現畝用水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邯鄲市引進、示范、推廣先進糧食增產技術,加強技術的組裝配套和創新,大力開展農技推廣“零距離”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斷層,全面提高農民科技種田水平。邯鄲市強化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扶持發展農業專業合作服務組織,開展專業化服務;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
邯鄲市建設糧食核心產業帶,穩定糧食生產,重點建設中東部優質糧食產業帶,發展優質小麥和高蛋白、高淀粉、青貯優質特用玉米,同時發展優質雜糧產業帶80萬畝,發展以谷子為重點的優質雜糧。
蔬菜產業由城鄉分隔到城鄉一體,再到上檔升級
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在蔬菜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邯鄲市經歷了城鄉分隔、自給自足性生產階段,市場帶動、擴展式生產階段,優化布局、提質增效型生產階段,蔬菜產業上檔升級階段等階段。近年來,邯鄲市全面實現蔬菜產業上檔升級。2018年,邯鄲市蔬菜播種面積308萬畝(其中設施蔬菜200萬畝,全省第一),總產1310萬噸,同比增長2.3%。
從1949年至1977年,邯鄲市蔬菜生產處于城鄉分隔、自給自足性生產階段。由于社會和經濟體制的原因,除永年大蒜、雞澤辣椒、磁縣蓮藕等傳統特色產業作為經濟作物有較大面積商品生產以外,其余蔬菜生產均為當地農民自給自足性生產,而且品種也比較單調,以蘿卜、白菜、南瓜、茄子、西葫蘆、大蔥為主。這一階段蔬菜工作主要在城市郊區。為了保證城鎮蔬菜供應,邯鄲市加強了城市近郊蔬菜基地建設(包括邯山區、叢臺區和復興區全面菜地,峰峰礦區的大部分菜地和邯鄲縣、武安部分老菜地),形成了一批老菜區。新中國成立后40多年間,邯鄲市近郊蔬菜基地從1949年的670公頃發展到1990年的4000公頃左右,蔬菜上市量從1000多萬千克增加到1.5億千克。
1978年至1992年是蔬菜體制轉換型生產階段。在這15年里,邯鄲市農村經歷了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蔬菜產銷體制全面放開,從城鄉分割到城鄉一體化的變化過程。農民開始自發調整種植結構,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992年,全市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3.45萬公頃。
2009年以來,邯鄲市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促進蔬菜產業上檔升級。邯鄲市以標準園建設和蔬菜產業示范縣建設為抓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蔬菜產業上檔升級。2009年,農業部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活動。2009年12月份省農業廳在廊坊舉行蔬菜標準園創建活動儀式啟動以來,邯鄲市打造了一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高標準具有引領作用的蔬菜標準園。永年發揮龍頭縣的作用,在小龍馬、張西堡等鄉鎮建設了9個日光溫室大棚。武安白沙、涉縣新橋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成安何橫城蔬菜園等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2001年,全國無公害蔬菜現場會在邯召開,對我
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工作給予充分肯定。2012年,邯鄲市有8個縣被列入國家蔬菜產業發展重點縣。
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是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率、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邯鄲市抓住鄉村振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以建設特色優勢產區為主攻方向,發展現代蔬菜產業,提高設施蔬菜生產規模,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良性循環運作機制。
2013年,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圍繞“品種、品牌、加工”,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扶持壯大蔬菜龍頭企業,努力將邯鄲市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商品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產銷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近年來,邯鄲市在兼顧全市蔬菜產業全面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裝備先進的設施蔬菜,在調優品種結構、創建知名品牌的同時,努力增強深加工能力,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為此,邯鄲市重點抓好以下幾個關鍵點:優化蔬菜基地硬件設施;推廣高效技術集成;做大做強特色優勢品種,提高深加工能力,培育高端品牌;加大高端消費市場開發力度。
2018年9月28日,邯鄲蔬菜北京宣傳推介暨農商對接活動在北京新發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150多家邯鄲參展企業共向參會嘉賓展示了280余種優質蔬菜及特色農產品,全面展示了邯鄲市蔬菜產業的實力。
農業產業化讓發展基礎越來越厚實
上世紀90年代后,邯鄲市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的切入點,構建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發展糧油、果蔬、蛋乳、肉類和生物質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了結構優化和產業聚集,實現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到2011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額達569.7億元以上,經營率達60.8%。
2018年,全市建成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7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75家,總量居全省第一。省級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22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9.1%、同比增長0.8個百分點。中國農大在曲周縣設立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雞澤縣、邱縣、魏縣列入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單位。100個農產品重點加工項目實際完成投資54.2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08.4%。11個項目入選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總量居全省第一。邯鄲市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涉農中國馳名商標總量達到17件。邯鄲市多次組織企業參加京津冀農業產業化合作對接大會等系列特色農產品推介活動,并在北京新發地市場成功舉辦了一次大規模、高規格的京津冀農產品展銷對接大會,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提起邯鄲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邯鄲市重點項目建設質量高、帶動能力強。華裕蛋雞產業綜合體項目由華裕農科公司與美國海蘭公司合作建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蛋雞孵化基地。大名華夏中王景集團中國網絡蔬菜交易中心、雞澤天下紅辣椒有限公司辣妹子食品產業園、河北康貝爾食品有限公司馬大姐食品加工等3個項目入選2018年省重點項目。五得利面粉集團有限公司面粉及食品深加工、河北天雄食品有限公司烘焙食品加工等11個項目入選2018年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數量居全省第一(全省共60個項目入選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邯鄲市強化項目與主導產業相結合,立足產業上項目、項目發展帶產業,實現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大名縣以當地花生種植產業為基礎建設高品質煉制植物油、火鍋蘸料、麻仁生產基地項目,年產小磨香油3000噸、火鍋蘸料10000噸、火鍋底料10000噸。
近年來,邯鄲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補短板、強弱項,實現了農業大發展。2018年,邯鄲市肉產量58萬噸,同比增長1%;禽蛋產量90萬噸,同比持平;奶產量16萬噸,同比增長4%。特色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冷水魚產量達到2600噸以上。邯鄲市農業結構調整穩中向好,農業園區建設提檔升級,農業綠色發展持續發力,農業科技推廣成效明顯,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依托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東風,邯鄲市農業發展如潮涌動,處處萌動著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