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濤孫秀群
70多年前,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師首長率領下,譜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不朽傳奇。70年后的今天,邯鄲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繼承革命傳統,大力發掘紅色旅游資源,成功舉辦三屆恢宏大氣的“旅發大會”,在全國叫響了涉縣中國太行紅河谷旅游品牌,推動全域旅游的蓬勃發展,使全市在新時代復興路上實現轉型蝶變,走上了高質量發展道路……
70多年前,赤岸大地沸騰起來:在這里,九千將士進涉縣,為三十萬大軍出太行埋下伏筆;劉鄧大軍建立一二九師司令部,帶領軍民粉碎了日軍發動的一次次瘋狂“掃蕩”;八路軍沖出太行山,千里躍進大別山,標志著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階段;走出了一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兩位元帥、三百六十多位將軍,赤岸村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核心的搖籃”;前輩們戰斗生活時的場所,為后人留下無數寶貴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
70年后的今天,這片熱土依然沸騰著: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赤岸百姓、涉縣群眾、邯鄲人民繼承革命傳統,大力發掘紅色旅游資源,繼而搭建全市全域旅游框架,為早日實現產業轉型攢足了后勁;國家5A級旅游景區達到2家,成為全省擁有國家5A級景區最多的城市之一;從太行老區到滏水之源,再到廣府古城,從2017年6月到2018年9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成功舉辦三屆恢宏大氣的“旅發大會”,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不斷升級完善;涉縣打造了120平方公里、70公里長的中國太行紅河谷旅游區,在全國叫響了涉縣中國太行紅河谷旅游品牌;占地5.6平方公里的一二九師紀念館,年接待游客突破230余萬人次……
近年來,邯鄲市大力實施“旅游興則百業興、旅游強則百業強”戰略,堅持高站位認識、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速度推進、高效能融合發展理念,通過旅發大會帶動,全面促進旅游業實現跨越發展,形成了“處處是景觀,無處不宜游”生態旅游環境,實現了旅游市場由客源輸出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可喜轉變。
數字顯示,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994.14萬人次,同比增長19.36%;實現旅游業總收入799.15億元,同比增長25.15%。
70年前的珍貴紅色印記,已然幫助邯鄲人民迎來了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美麗春天。
不朽赤岸催生紅色文旅產業
在華北大地,提起紅色赤岸無人不曉。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東渡黃河,挺進涉縣,運籌赤岸,浴血太行,在這里戰斗生活達6年之久。先后有130多個黨政軍等重要機關單位長期駐扎于此,締造了赫赫有名的“劉鄧大軍”,創建了抗日戰爭時期面積最大、最鞏固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在這里,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師首長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打響抗日戰爭中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和解放戰爭中上黨、平漢等著名戰役。譜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不朽傳奇。形成了“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于擔當,勇于勝利”的一二九師精神,為新中國建立永不磨滅的功勛。
革命前輩們不僅是新中國功勛,也為老區涉縣和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人文紅色旅游資源。
涉縣作為革命老區在全縣分布著130多處革命舊址。該縣以發展全域旅游為契機,以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產業為目標,緊緊圍繞恢復革命文化遺址、突出紅色文化主題、挖掘抗戰文化內涵發展理念,通過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從而壯大涉縣的旅游產業。
2017年,該縣僅用70多天時間,成功打造出紅色記憶小鎮和歷史長河項目建設。項目以紅色小鎮為主題,采用集中展示的方式,從抗戰時期駐扎在涉縣的110多個黨政軍機關中,選取危舊革命建筑、做出突出貢獻且具有地方特色建設風格革命遺址,采用1:1等比仿建。
其中,包括一二九師政治部禮堂、朝鮮義勇軍總部、冀南銀行總行、晉冀魯豫邊區高等法院、交通總局、農林總局等32處革命遺址建筑,使紅色記憶小鎮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再現地”和“紅色發源地”。
結合紅色旅游,涉縣還高起點定位,把發展文化旅游與打造一流景區相結合進行整體開發。提出以紅色旅游為主題、根祖旅游和山水旅游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旅游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堅持多措并舉,注重寓教于樂,突出紅色文化內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場景再現、文藝演出、故事講解、參與體驗,讓每個參觀者來有所值、學有所獲、觀有所悟。打造全國一流研學基地,加強周邊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山體綠化面積。在去年獲得河北省不得不游的研學基地稱號基礎上,申報、創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革命前輩留下的紅色文化遺產,不僅造福了涉縣一方百姓,也為邯鄲市發展全域旅游工作,起到了積極引領示范和推動作用。
為促進全市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邯鄲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全市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若干意見》《邯鄲市旅行社招徠外地游客獎勵辦法》等政策措施。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以上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全力支持旅游業發展以及旅發大會承辦工作,目前已累計撥付市級旅游專項資金1億多元。
開展高起點頂層設計,編制了《邯鄲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邯鄲市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僅2018年全市就編制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和景區開發建設規劃26個,為涉縣、武安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邯鄲市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確立了方向。
2016年,涉縣、武安市先后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涉縣作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創建單位,積極完善縣域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了全域旅游河北涉縣模式。
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涉縣在高山之巔、深谷之中、懸崖之上,修建了寬9米、總長600多公里的千里鄉村旅游公路,貫穿10個鄉鎮、涉及158個村,覆蓋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為全域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目前,千里旅游通道沿線150多個村莊的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新增農家樂300余家,從業人數達3000余人。
武安市作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全面加大創建力度。投資60多億元,新建、改建旅游專線、旅游環線、平涉線等3條高標準旅游道路;組織京娘湖、朝陽溝、七步溝、東山文化博藝園、長壽村等景區,整改、新建、改擴建停車場10座,新增旅游標示牌58塊;武安市游客服務中心投入使用,“魅力武安游”大數據平臺已開通運行,A級景區均實現了無線網絡和電子監控全覆蓋,累計完成整改投資4000多萬元;堅持以東太行景區為龍頭,帶動周邊景區整體上檔升級的發展思路,捆綁打造國家5A景區。中景信公司總投資16億元的東太行景區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去年正式營業,今年,計劃完成山頂觀光電梯4部、飛船餐廳、全山綠化、河道整治、野奢木屋、二期游步道等項目。
客源輸出地變身旅游目的地
“經過不懈努力,邯鄲市旅游業發生許多可喜的變化。”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說,最突出的是全市旅游產業已在幾年前,實現了旅游市場由客源輸出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轉變。
幾年來,邯鄲市旅游產業還發生了很多轉變:領導體制由行業管理向產業引導轉變;發展理念由注重數量增長向品質引領轉變;旅游業態由自我發展向“文旅+、+文旅”融合發展轉變;開發模式由景點開發向全域旅游轉變;工作推進由抓項目到抓旅發大會轉變;發展動力由自我投資到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商轉變;旅游模式由單個景點觀光向打造旅游片區轉變。
旅游業的這些系列轉變,為邯鄲市建設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邯鄲市被正式列為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單位。
在創建工作中,邯鄲市借助涉縣、峰峰、永年承辦全市旅游發展大會的平臺,完善區域內各項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精品景區。
2018年,圍繞全域旅游產業發展布局,依托核心資源,邯鄲市大力推進武安市東太行、永年區廣府古城、磁縣天寶寨等70多個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約52億元。各A級景區多方籌措資金對景區停車場、游客中心、廁所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景區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服務水平躍上了新臺階。
啟動西部路網建設,新建改建115.4公里,總投資29.7億元,將于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通車。途經武安、涉縣,全長68.7公里的太行山高速公路邯鄲段已竣工通車。
太行山高速公路和西部旅游路網的建成,將像串珍珠一樣把京娘湖、七步溝、東太行、朝陽溝、長壽村、媧皇宮、一二九師紀念館、青塔湖、五指山、王金莊等主要景區全部串連在一起,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游客在旅途中將切身感受到“車行綠廊花海、人在景中畫中”的美感。
“后旅發效應”造福一方百姓
“以前的餐館生意只能勉強生活,旅發大會后新建了采摘園、生態餐廳、窯洞客房等,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可同時接待游客400余人。”涉縣偏城鎮圣寺駝村響石嶺農莊的農民劉志剛介紹說,和他一樣,圣寺駝村村民受益于旅游產業,年人均收入從2016年的2000多元變成了現在的近7000元,近300戶貧困戶靠吃“旅游飯”脫貧致富。
這是邯鄲市部分村民,在“后旅發效應”中致富增收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邯鄲市通過成功舉辦旅發大會,全面促進旅游業實現跨越發展,在形成“處處是景觀,無處不宜游”生態旅游環境的同時,也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脫貧致富條件。
2017年6月,涉縣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邯鄲市旅發大會。大會期間,70余萬人次到涉縣觀光,最多一天達到8萬人。
旅發大會籌備期間,該縣總投資110億元,在太行山紅河谷和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漳河兩岸12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打造了紅色記憶小鎮、媧皇水鎮、藍精靈歡樂島等42個旅游新業態項目。
以“中國太行紅河谷、太行梯田大峽谷、太行紅葉大峽谷”三谷為支撐,建設提升媧皇宮、一二九師紀念館、太行五指山等9大景區,輻射帶動60多個中小景區。
同年9月,峰峰礦區舉辦了第二屆邯鄲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本次旅發大會主打文化牌,深挖響堂山石窟文化、磁州窯文化、古鎮村落文化、紅色文化等八大文化脈系,打造了南北響堂、磁州窯藝術街區、響堂水鎮、滏河源等富有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景區景點。
其中的響堂水鎮以全國名小吃為特色,吸引游客慕名而來,尤其是節假日,日游客量均達4萬人次以上,出現“旅游井噴”現象。
旅游經濟在峰峰礦區做活了、做火了、做實了。據統計,該區直接從事旅游人數達2萬人,帶動就業6萬人,拉動就業8萬人。
2018年9月,第三屆邯鄲市旅發大會暨第十四屆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在永年區隆重開幕。大會促成四大旅游項目落地邯鄲,分別是廣府古城旅游綜合開發項目;極地海洋館項目;易陽城文旅綜合開發項目;大名縣宋府國家遺址公園、明清古城和冀南文化藝術博覽中心項目,簽約四個項目的投資總額達204億元。
涉縣、峰峰礦區、永年區推出了一條條特色突出、業態豐富的精品旅游線路,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取得大幅度增長。
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585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6%和30.4%;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6994.1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99.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36%和25.15%。
旅游經濟全面開花
看著全市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相信誰也不會忘記70年前革命先輩們所做出的犧牲。沒有他們,我們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偉大的事業。
在感恩革命先輩的同時,全市人民也都在奮發有為努力創業,特別是旅游產業呈現出全面開花的良好發展勢頭。
2018年,魏縣舉辦了第十八屆梨文化旅游節,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賞;肥鄉區依托3000畝果園,舉辦了第二屆田寨梨文化節;廣平縣依托鵝城牡丹產業園,舉辦了牡丹節,成為廣平縣假日旅游的特色和亮點;涉縣舉辦以“魅力鄉村椒香涉縣”為主題的中國•涉縣首屆花椒采摘節活動,組織開展采摘趣味賽、加工企業展示(展銷)、文化攝影、親子摘花椒、采摘體驗觀光游等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參加,帶動關聯產業新發展……
部分企業也抓住文旅產業布局良機,紛紛進軍旅游事業。
晨光集團、優布勞啤酒、邯鄲陶瓷等企業正在向工業旅游轉變。肥鄉區叢臺酒苑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成為邯鄲市首家以工業旅游為主題的A級旅游景區。梧桐莊煤礦已成為工業旅游示范點,真正把空置采煤區變成了工業旅游區。
此外,在2019年河北文化和旅游發布會上,涉縣太行紅河谷被評為河北旅發大會優秀新業態項目;涉縣被評為2018年河北優秀全域旅游創建單位;涉縣智慧旅游項目被評為2018年河北十大智慧旅游項目。響堂水鎮、東太行被評為不得不約的網紅打卡地,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磁州窯博物館被評為不得不訪的精品博物館,“媧皇祈福、百里百景”自駕線路被評為不得不走的最美自駕線路。
面對已取得的成績,邯鄲市旅游產業發展工作沒有滿足現狀,而是按照頂層設計要求,制定了更加恢弘的藍圖。
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邯鄲市旅游產業謀劃了新任務目標和發展方向。
一個是根據全域旅游發展的目標任務,提升“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全域旅游規劃,大力推進精品旅游景點和旅游片區建設,進一步提升邯鄲市全域旅游的發展水平。
另一個是扎實推進“1410”工程:“1”即以打造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為目標,構建“中心城市+標桿片區+核心項目+業態支撐”的多元化全域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體系,建成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4”即開發四大古城旅游區,加快趙王城、鄴城、大名府、廣府四大古城旅游區開發,濃厚“全域旅游”氛圍,優化產業結構,為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提供支撐。“10”即建設十大旅游片區。主要包括:武安東太行山水休閑度假區、涉縣紅河谷旅游區、峰峰響堂山磁州窯文化旅游區、磁縣溢泉湖旅游休閑度假區、夢城夢湖旅游片區、成安禪宗文化旅游區、魏大館古運河文化旅游帶、東部鄉村旅游片區、紫山城郊游憩帶、邯鄲道歷史文化旅游街區,切實將2019年變成“1410”工程的落地年。通過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壯大,為邯鄲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