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實習生丨陳欣
出品丨鰲頭財經
2025年3月28日,“水牛奶第一股”皇氏集團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皇氏集團立案。
皇氏集團已經上市15年,在公司治理方面卻不太規范,此前就因為2022年、2023年的財報披露不準確被處罰過。
在經營業務上,皇氏集團雖是水牛奶賽道的開拓者,但其主業發展頻頻受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舉步維艱,董事長黃嘉棣總想讓皇氏集團跨界轉型,但卻屢戰屢敗,最終陷入連年虧損的尷尬境地,其乳業這一核心業務也一再錯失發展良機。
如今,皇氏集團股價已經跌至3元上下,總市值僅26億元。
01
涉嫌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
信披問題多年未解
近期,皇氏集團繼2024年12月底被廣西證監局警示后,再次因信披問題受到監管部門調查。
根據皇氏集團3月31日晚發布的公告,3月28日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據皇氏集團披露,2019年11月11日,皇氏集團原子公司皇氏數智有限公司與泰安市東岳財富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簽訂《合伙協議》和《補充協議》,11月12日,公司對《合伙協議》進行披露,但未披露《補充協議》,2023年11月,公司收到關于皇氏數智有限公司與泰安市東岳財富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簽訂《合伙協議》及《補充協議》引發的合同糾紛案件訴訟材料,才對該《補充協議》主要內容進行披露。
就在2024年12月31日,皇氏集團還發布了關于收到廣西證監局警示函的公告,也是直指上述簽署的兩份協議中,并沒披露《補充協議》,直至2023年11月21日,皇氏集團才對《補充協議》主要內容進行披露,相關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及時。上述情形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40號)第二條第一款規定。
去年12月31日的警示函中還提及皇氏集團部分業務會計處理不當,當期半年報、年報披露不準確。一是2021年半年報和年報披露不準確。2021年,皇氏集團子公司完美在線、浙江必耀與供應商杭州天翼智慧、客戶杭州遠傳新業開展上下游業務對應的技術服務業務,在該業務中,完美在線和浙江必耀未承擔主要責任,應當按照凈額法確認相關收入。皇氏集團采用總額法核算,導致皇氏集團2021年半年報、年報相關財務數據披露不準確。
二是2022年和2023年半年報和年報披露不準確。2022年和2023年,皇氏集團在開展的部分奶粉、白糖貿易業務中未承擔主要責任,應當按照凈額法確認相關收入。皇氏集團采用總額法核算,導致皇氏集團2022年和2023年半年報和年報相關財務數據披露不準確。2024年4月26日,皇氏集團披露《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分別調減2023年第一季度、半年報、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506.11 萬元、9379.46 萬元、32403.91萬元。
上述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82號)第三條第一款規定。
皇氏集團董事長及總裁黃嘉棣、 時任副總裁楊洪軍、時任財務負責人滕翠金、時任財務負責人孫紅霞、現任財務負責人呂德偉、董事會秘書王婉芳是皇氏集團上述違規行為的主要責任人員,上述人員也被出具了警示函,并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
02
多元化投資成泥潭
財務狀況惡化
相關資料顯示,皇氏集團前身是皇氏乳業。皇氏乳業本來是一家乳制品公司,成立于2001年,總部位于廣西南寧。2014年,公司改名為皇氏集團。
皇氏集團近些年一直跨界投資不斷,或許跟其董事長的經歷有關。皇氏集團的董事長黃嘉棣畢業于廣西大學土木系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他因為偶然間得知一個朋友有一批從愛爾蘭進口的奶粉找不到銷路,就跨界做起了乳品代理生意,正式"邁入"乳業"大門"。
皇氏乳業曾經發展非常順利,2004年銷售過億,2005年成為廣西乳業龍頭。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國內第四家乳品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黃嘉棣也被譽為中國“水牛奶之王”。
不過,后續故事并不向著蒸蒸日上的方向發展,黃嘉棣對跨界的執著,讓他在戰略上的失誤造成了今日皇氏的困局。
與大多數乳企深耕主業不同的是,黃嘉棣大步“邁出”乳業主業。2014年11月,皇氏集團收購御嘉影視100%股權,正式跨界影視行業,兩年后又收購了盛世驕陽100%股權、易聯視訊30%股權、完美在線剩余40%的股權。
得益于影視行業發展紅利,2014年至2016年,皇氏集團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持續雙增。隨著影視行業的發展升級,皇氏集團的影視業務自2017年開始下行。2017年、2018年,皇氏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66億元、23.36億元,同比變動為-3.26%、-1.3%,但歸母凈利潤則分別為0.57億元和-6.16億元,由盈轉虧。
2019年,黃嘉棣決定重新聚焦乳業,將影視板塊完全剝離。黃嘉棣當時還表示,“成長中的波折,并不是很大的問題。這些是企業以及我個人成長中的教訓,一定會幫助我們今后更好地發展。”
黃嘉棣似乎并沒有吸取教訓,2020年3月,皇氏集團宣布與商湯科技在人工智能關鍵領域開展深度、立體的合作。雖然這一舉動現在來看似乎較為符合趨勢,但該合作也未對公司產生重大經營提升。
并且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影視還是人工智能,雖然對皇氏集團沒有實際經營提升,公司的股價被炒作了兩波,這也讓外界質疑其動機是否是資本炒作。
2022年1月,皇氏集團成立控股子公司皇氏農光,正式切入光伏行業。2022年8月23日,皇氏集團發布公告稱,皇氏農光與安徽省阜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投資100億元建設年產20GW 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與2GW組件項目。自此,皇氏集團又踏入了光伏產業。
幾經折騰,皇氏集團不僅沒有找到一條好的成長曲線,反而陷入泥潭越走越深。2017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67億元、23.36億元、22.53億元、24.90億元、25.69億元,同比變動-3.26%、-1.30%、-3.54%、10.51%、3.15%;凈利潤分別為0.57億元、-6.16億元、0.48億元、-1.37億元、-4.72億元。可以看到,除了2019年勉強盈利,其余年份均出現虧損。
2022年、2023年,皇氏集團的凈利潤轉正,靠的是非經常性損益。例如2023年,皇氏集團轉讓了來思爾乳業32.9%、來思爾智能32.9%的股權,獲得投資收益約為2.1億元,來思爾智能轉讓來思爾物流10%股權,取得投資收益303.1萬元。
皇氏集團的實際控制人黃嘉棣多年來也在持續減持,據不完全統計,黃嘉棣累計套現約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