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飛濤
實習生丨夏路
出品丨鰲頭財經
“國貨之光”美妝品牌相宜本草被曝原料添加有毒物質,引起大眾關注。
近日,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相宜本草”)被曝涉嫌在10余款護膚產品內違規添加一種名為犁頭尖的有毒原料。
面對質疑,12月19日,相宜本草火速發聲明回應稱是前員工惡意舉報,公司一貫遵守法規,產品均經嚴格檢測后上市。但聲明發布后不到兩小時即被刪除。12月20日, 針對被曝添加“有毒”原料,相宜本草再次發布聲明,表示其所有產品均符合國家標準,未添加任何禁用或有害成分。
產品原料風波對相宜本草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更添一層陰霾。鰲頭財經注意到,自2012年首次啟動IPO進程以來,12年時間,公司三次沖刺IPO均折戟。
此外,高層的頻繁變動也給相宜本草的上市之路帶來了不確定性。2014年至2022年間,公司經歷多次高層人事變動。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原上海家化首席市場官俞巍接棒嚴明上任相宜本草執行總裁,但2024年6月底,俞巍離職,無疑增加了市場對其IPO前景的不確定性。
上市為何屢屢失敗?經營管理、市場競爭、銷售模式及費用問題都是相宜本草上市之路受阻的重要原因。
據中金公司披露,相宜本草通過經銷模式的收入占比超30%,發行人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比重維持在40%左右,高額銷售費用增加成本、壓縮利潤,也反映出營銷模式和渠道效率可能存在問題,影響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加上市難度。
01
被曝產品添加有毒原料
12月19日,有媒體發表題為《“吹哨人”曝相宜本草違規添加有毒原料》的文章稱,有“吹哨人”爆料,國貨護膚品牌相宜本草在紅景天煥白精華液等10余款護膚產品中添加了有毒成分犁頭尖。4年間,該品牌相關產品銷量達1400萬件,銷售金額約6億元,產品包括相宜本草核心產品“紅景天”系列。
據了解,犁頭尖不在國家藥監局頒布的《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中,且《中華本草》記載其有毒。
爆料者稱,相宜本草公司高層在明知該原料含有毒性,仍選擇加入到眾多產品中。在將相宜本草添加了犁頭尖的產品套裝“紅景天煥白精華液”“紅景天煥白淡斑修護乳霜”送檢后,從檢驗結果來看,上述產品中犁頭尖的存在板上釘釘。報告顯示,在進行基因序列的比對后,該系列精華液及面霜樣品內均含有犁頭尖。
12月19日晚,相宜本草發布聲明稱,“公司所有產品均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原料,不存在添加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以外未注冊備案原料的情形。”相宜本草還提及,“此次風波事件系前員工惡意舉報,屬于不實消息,已就此事向公安機關報案。”不過,其官方公眾號隨后刪除了該聲明。
12月20日晚, 針對被曝添加有毒原料,相宜本草再次發布聲明表示所有產品均符合國家標準,未添加任何禁用或有害成分。文中提及的“滇南本草藥材粉”系公司采購的合規原料,全部都是已在《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中的成分。
相宜本草還對爆料中的基因檢測截圖提出質疑,其缺乏檢測機構、檢驗依據的標準等信息,無法判斷報告的可靠性。同時指出,由于化妝品成分和生產工藝較為復雜,基因檢測存在局限性,并非化妝品成分檢測的常規手段。
02
上市一波三折發展停滯
相宜本草成立于2000年,是國內最早涉足中草藥美容護膚領域的企業之一。2008年,相宜本草獲得今日資本8000萬元戰略投資,成為國內首家獲得風險投資的日化企業。
2012年,公司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一度成為國貨化妝品龍頭企業。也是在這一年,相宜本草首次向證監會遞交了IPO招股書,擬在上交所上市,計劃募集約7億元資金,用于營銷渠道及品牌建設項目和信息化平臺建設項目 。
相宜本草也曾有過高光時刻。據招股書披露,2009年-2011年,相宜本草實現營業收入3.77億元、7.5億元、13.35億元,同期實現凈利潤5221.52萬元、1.16億元和1.35億元。毛利率連續3年保持在接近80%的高水平,高于同行業內的上市公司。
令市場感到意外的是,2014年,相宜本草主動撤銷了上市計劃。時任總裁的嚴明曾表示,終止上市是出于公司戰略多方面考量,當時商超渠道大環境不理想,公司內部也處在調整期。
2020年,相宜本草再次啟動IPO計劃,并引入了原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官俞巍,被外界視為沖刺IPO的重要舉措。
2022年11月,相宜本草與中金公司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擬于A股上市。2024年再度終止,近期中金公司宣布終止對相宜本草的上市輔導工作。
2000年前后,市場誕生了一大批化妝品公司或國貨品牌——巨子生物、華熙生物、珀萊雅、丸美股份、上美股份……這些公司都陸續上市,相宜本草作為老大哥卻掉了隊。
03
高層動蕩銷售費高企
上市為何屢屢失敗?經營管理、市場競爭、銷售模式及費用問題都是上市之路受阻的重要原因。
據中金公司披露,相宜本草通過經銷模式的收入占比超30%,發行人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比重維持在40%左右,占比較高。
經銷商較多且分散,管理難度大、成本高,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了整體的運營效率。同時過于依賴經銷商,使得企業對終端市場的掌控力不足,難以及時、準確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動態,不利于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市場策略的調整。
近年來,化妝品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大牌占據高端市場,國貨品牌和網紅品牌不斷涌現,其300元以下產品面臨眾多強勁對手,市場份額被擠壓,業績下滑,影響上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此外,原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俞巍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職務引發動蕩。俞巍2020年7月加入相宜本草,曾被認為是推動公司上市的關鍵人物,在其帶領下,相宜本草線上銷售取得不錯成績,如2021年的雙11,天貓官方旗艦店首次GMV破億,2022年雙11期間,天貓旗艦店GMV突破兩億元等,但最終公司IPO仍未成功。隨著俞巍離職,相宜本草的IPO之路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不僅如此,相宜本草這些年經歷了一系列高層人事變動和品牌戰略調整,導致公司業績急劇下滑。2015年的數據顯示,相宜本草的回款額大幅下降至15億元。公司創始人封帥曾公開承認,2014至2016年是相宜本草錯失的3年,公司在市場反應和戰略選擇上存在不足。
近年來,相宜本草也在不斷探索轉型與提升,像是研發創新產品、拓展渠道建設品牌等。然而,當下美妝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市場飽和度持續攀升,這些舉措能否助力相宜本草突圍謀變,重塑輝煌,依舊是一個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