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重磅揭秘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產業競爭格局變化的趨勢;探尋通威一體化的邏輯與潛能;探尋光伏企業應該如何穿越周期;探尋光伏這場逐鹿之戰誰將勝出……
2006年通威開始布局光伏產業,依靠對傳統產業成本控制能力的卓越理解和踐行高水準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通威的兩次跨界(硅料和電池),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今光伏內卷加劇,什么樣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那一定是基本盤扎實、企業戰略和管理高效的企業。而作為為數不多跨界成功的案例,通威的經驗自然值得我們與同行學習。
筆者也一直在思考,光伏主材行業為何內卷如此。就是因為沒有一個領導級玩家導致行業格局未定,特別是這幾年硅片、電池、組件環節。如果讓我們選擇,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行業格局定型的環節,硅料是其中最有可能的。
01
硅料:讓巨頭玩家三思而行
硅料行業主要玩家目前是:通威、協鑫、特變(新特)、大全、東方希望等,而一體化巨頭企業至今仍未大舉進入硅料環節。可見,硅料的門檻較高且未來的格局尚好。
硅片本質屬于電子材料制造業,而硅料本質屬于化工行業。硅料行業資本投入巨大,生產成本控制能力依賴于工藝經驗積累。
目前,硅料行業各家企業成本差異明顯,原本硅料巨頭保利協鑫(現協鑫科技)在棒狀硅上失利,就是因為成本過高所致。而目前在棒狀硅領域,通威、大全、新特等,成本差異也還是比較大的。硅耗、電耗(兩個主要成本單元)各家企業不盡相同,差異明顯。
長期穿越周期的天合光能歷史上兩次意欲進入硅料環節,但都因為各種原因暫緩了。時至今日,光伏四巨頭,都沒有直接進入硅料環節。
硅片環節,存在一體化企業和新進入者兩大陣營。
傳統龍頭企業丟失硅片市占率,主要原因還是垂直一體化后,客戶減少甚至停止向其采購硅片。此外,硅片技術外泄(設備、人才)導致硅片普及,新進入者較多,價格戰愈演愈烈。硅片企業向下一體化,也容易丟失市場份額,互動關系極差。
而硅料則不然,五大龍頭企業很少有硅料或者向硅料擴張的計劃,通威未來的方向主要是電池組件,所以并不和硅片廠商產生競爭。
硅片企業還是可以通過向通威采購硅料生產硅片,同時通威采購其硅片生產電池,形成良性互動。
這就決定了硅料龍頭企業通威會與硅片龍頭企業一體化后形成較大的戰略格局差異。硅料環節相對穩固,而硅片市占率波動明顯的格局之變。
從這一點來說,通威的硅料版圖相對靠譜,而且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對手相對都不是領導級玩家或者其主要客戶都不是競爭對手。
競爭格局決定了估值,決定了未來,這一點顯然非常重要。那么今后,巨頭會進入硅料環節嗎?至少5年內不會。
為什么?因為目前龍頭企業已經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資本開支,尤其是硅料這種重資產投入環節。
此外,硅料的產能,如通威,已經龐大且成本優勢明顯。此外,協鑫的顆粒硅優勢也相對突出,門檻較高。這就造成競爭者沒有必要、也很有難度進入硅料這個領域。
未來光伏一體化巨頭主要的焦點在于電池技術,還要留有大量資金應對可能出現的對電池等設備進行改造,提升效率的需求。這才是生死線,沒有必要也很難去拓展硅料這個環節。
此外,化工行業的本質決定了,這是一個和光伏其他環節并不相通的領域,即便同屬于光伏產業鏈。故而硅料的格局和門檻也就非常清晰了。
02
硅料出清之路 只有一個贏家
筆者一度認為,硅料出清之路很難。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各家老硅料企業以前賺了太多錢,而導致硅料環節其實資產負債表結構相對比其他環節都要好。比如大全基本上沒有什么有息負債,協鑫科技看起來負債率也不算高。
但事實上,硅料行業除了幾家頭部企業,其他跨界者、新進入者的負債表岌岌可危。其次,硅料行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差異明顯。
曾經因為選擇收購一家成本很高又干不下去的硅料企業的東方日升,恰巧又遇到硅料價格暴漲的機遇,把它的業績從暴雷中拉回,董事長林海峰一度哽咽地說,他的堅持和選擇證明是對的!
而今,東方日升的硅料不見蹤影。而天合、阿特斯等也是緊急按下了暫停鍵。另外一些如弘元綠能、潤陽、信義集團等也有些捉襟見肘了。
硅料這個環節,總是讓光伏真正理智的大佬“清醒”,他們的久久徘徊,足以說明硅料行業的門檻了。而隆基和天合選擇參股通威的最先進產能曲線布局硅料,則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真正有利于硅料環節出清的原因則是,一體化巨頭,即下游客戶沒有自主進入硅料領域,相反一些下游客戶還和通威這樣的龍頭企業有深度的綁定,馬太效應將愈加明顯,從而不會有硅片、電池等環節錯綜復雜的“交錯”問題和“下游憂慮”問題。雖然從負債表上來說,硅料出清之路難于硅片,但從行業格局和門檻來說,卻恰恰相反。
硅料環節的出清已然開始,當前有兩家巨型玩家:通威和協鑫,只有這兩家還維持較高開工率。前者是因為成本優勢,后者是因為要普及市場的緣故,但給協鑫造成了虧損持續大于友商的囧境。而其他硅料企業早早地降下了開工率。
從這個維度上來說,硅料出清之路的贏家可能只剩通威了。
03
成本領先,降本引領能力突出
通威的成本優勢起源于其將精細飼料行業的成本控制能力的卓越經驗引向了化工生產環節,一脈相承。
通威目前的硅耗在1.04KG以內,電耗為47-48度/KG左右。同時期,大全為55度/KG,2023年行業平均為57度/KG左右。成本領先優勢明顯。
現金成本方面,根據此前研究報告顯示,Q3通威已接近或低于35元/KG,最新產能的現金成本率先于行業低于銷售價格。行業次優的大全Q3現金成本統計為38.93元/KG,協鑫的顆粒硅成本為33.18元/KG,但成本價差明顯小于售價價差。
通威的強成本優勢仍然顯現,并伴隨著內蒙古、云南第八代永祥法的先進產能持續爬坡,成本有望維持繼續下降的趨勢(不考慮電價變動等因素)。
同時,通威規劃了工業硅產能。隨著未來工業硅的拓展,有望繼續降低硅料端整體成本。
光伏行業,雖然內卷加劇,成本優勢甚至并不是階段性虧損的主要原因(出貨量、開工率等)。長期來看,光伏行業是技術與成本能力的對決,擁有領先的成本優勢,是穿越周期的前提。從這一點來說,通威可謂是絕對有實力的玩家。
04
戰略合縱
下游客戶的深度綁定與
硅片環節失衡帶來的機遇
通威與隆基、天合、晶科等巨頭通過合資參與硅料產能建設,獲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與下游客戶進行了良好的互動。
硅料的下游硅片客戶,目前處于專業化和一體化的混戰格局之中。
目前,硅片一些主要的玩家是專業化企業,如中環、高景、雙良等,而這就決定了硅料的客戶相對穩定。如果是一體化玩家主導,你做更多的電池組件,他就不會傾向于購買你的硅料。
這一情況在硅片領域體現的淋漓盡致。想當年,硅料行業微利的時代,正是因為硅片環節處于兩大巨頭的壟斷之中形成的。
而硅片格局的失衡,顯然對于硅料玩家是非常友好的。
05
電池領域的全能手
通威股份自2013年收購賽維之后,經過數年努力,于2018年登頂光伏電池出貨冠軍寶座并一直維持到2023年。2024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對存量電池產能進行大規模技改,從而影響一部分出貨量,但規模仍很大。
(11月18日通威全球創新研發中心隆重揭幕,將對所有主流技術都進行深入研究,引領行業,為創新注入澎湃動力。)
通威在電池領域的TOPCon、HJT、xBC、鈣鈦礦/晶硅疊層領域的研究都在同時進行,均處于行業領先的位置。雖然通威尚未大規模進行BC電池的產能建設,但在招投標環節,通威是BC競標的第三股力量,中標了華能集團BC組件訂單,價格為0.94元/瓦。這進一步表明通威在BC領域的研發和量產也處于領先位置。
對于選擇哪種技術路徑,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充滿自信地說:“我們不簡單做選擇。”
通威在TOPCon、HJT電池領先的研發優勢,可以疊加BC電池的平臺技術。而通威在電池技術升級改造方面更有充分的經驗、技術積累及預留等,可以較為從容地應對電池領域的競爭和迭代。
公司長期穩健經營和可靠性,則為電池外銷提供了助力。
目前專業化電池企業大多負債率高企,很難扛過這一輪周期。
2025年無論是BC電池還是TOPCon電池都面臨升級改造的需求,且在提效的設備投資金額不低的背景下,電池領域的淘汰賽也將在隨后加速展開。
通過對產能比對分析,可以預見2025年一體化龍頭企業更著眼于產線升級從而留下了大量電池產能缺口。對通威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機遇。
06
組件黑馬,逐鹿中原的巔峰之戰
今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組件出貨32GW,位于第五位,僅次于組件四巨頭。從2022年正式進軍組件環節以來,短短2年多的時間,就進入了全行業第五名。其國內市場出貨量和四巨頭不分伯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但也有人說,通威組件是失敗的,因為海外發展仍然落后。
近幾年,通威股份在海外開拓的進展如何?
2023年,通威新增海外客戶總數超過250家,遠銷阿聯酋、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Q1,通威組件和歐洲組件知名分銷商Memodo簽署300MW組件供貨協議,進入歐洲市場;在墨西哥等地簽署了諸多的組件供貨協議,進入北美市場。
截至目前,相繼新增南非AMEA Power、西班牙Baywa、羅馬尼亞GLODENI SOLAR等海外知名客戶組件訂單,并于近期與沙特ACWA POWER 簽署GW級光伏項目的供貨協議。
海外市場的構建,并非一朝一夕。大型逆變器品牌上能電氣在海外市場足足開拓了3年多才有今年在中東等市場的成功。而通威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拓展了全球超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斬獲了大量訂單。單就論拓展海外的速度而言,無人可以匹敵。
海外市場的成功與否,自然是通威能否延伸價值鏈的關鍵一環、錦上添花之舉。今年,通威股份傳出收購潤陽,看中的更多是其海外產能和渠道。
未來電池組件環節內卷加劇,不排除出現更多優質的收購標的用于加快海外市場的發展。
在組件領域開疆拓土、逐鹿中原,對于通威來說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