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 寧曉敏
實習生 丨 石磊
出品丨鰲頭財經
曾經堅定聲稱“只有做快餐才能把西貝推成國際大牌”的賈國龍,終究還是向現實妥協了。
近期,作為西貝莜面村創始人兼董事長,賈國龍公開稱,目前,餐飲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造成了餐飲的嚴重內卷。
很多餐飲品牌希望做第二增長曲線,但西貝的經歷就是教訓。“西貝想做第二增長曲線,做了9年都沒有做出來,在快餐方面我是失敗者。回過頭來,發現老業務的潛力其實永遠沒有挖盡。”
1967年出生于內蒙古巴彥淖爾的賈國龍,1988年,創辦了用姓氏分拆命名的西貝餐飲品牌。2023年,西貝集團整體營收超62億元,位居中餐企業第一陣營。其中,旗下的正餐品牌西貝莜面村實現年銷售凈額20億元,門店超過300家,是國內最大的中餐連鎖品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鞏固正餐主業的同時,西貝自2015年起在快餐領域進行了多次嘗試與探索。從西貝燕麥工坊、西貝燕麥面,到麥香村、超級肉夾饃、西貝酸奶屋、弓長張、賈國龍功夫菜,再到賈國龍中國堡,賈國龍幾乎將快餐從品類到模式都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遺憾的是,這些品牌大多經歷了“迅速入場、停滯不前、最終銷聲匿跡”的短暫歷程,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與突破。
在上述公開場合中,賈國龍曾透露了一個細節,“我與海底撈創始人張勇通電話聊了15分鐘,他的觀點是現在要保生存,保利潤率。”與餐飲界大佬的對話,或許是賈國龍在為西貝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此前,賈國龍曾在短視頻中坦言,之前西貝在零售與快餐領域的嘗試,耗費了大量資源,卻未能打破僵局。如今,零售業務已被果斷割舍,快餐業務也進行了大幅收縮,僅由一個小團隊在摸索前行。而他自己,則重新回到了最為擅長的領域——復雜的中餐業務上。
盡管賈國龍在這一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無從考證,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位以“勇于折騰”而聞名的餐飲企業家,在經歷了諸多波折后,又回到了起點。
01
正餐“快餐化”艱難迭代
濃眉大眼、精力充沛且善于言辭表達,這是賈國龍留給人們的印象。西貝官網此前曾如此描繪賈國龍的輝煌成就:“35年的時間,他把西貝從內蒙古的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小吃店,做成了如今中國頭部的餐飲品牌。”
1988年,西貝餐飲集團創建于內蒙古臨河,1999年隨臨河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進入北京,幾經嘗試之后創辦正餐連鎖品牌“西貝莜面村”,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西貝莜面村在全國57個城市擁有344家門店。除此之外,西貝餐飲集團的品牌矩陣還包括西貝功夫菜、西貝海鮮、九十九頂氈房等品牌。
今年1月,賈國龍宣布,2023年西貝餐飲集團的整體營收突破了62億元大關,創下了歷史新高。展望2024年,其提出了三大戰略目標:西貝莜面村國內門店突破400家;快速發展賈國龍小鍋牛肉業務,門店突破100家;全面啟動西貝海外業務,西貝海外業務在美國成功破局。
在企業內部信中,賈國龍深情回顧道:“從1988年在內蒙古臨河開出第一家黃土坡小吃店至今,36載春秋,我始終專注于一件事——開餐廳。”
“餐飲企業業績成長來源于三個方面,存量門店的持續增長(同店增長)、新開門店增量以及新孵化品牌的貢獻。”國信證券曾在一份深度研報中精辟指出,這三個核心變量直接且深刻地影響著餐飲企業業績的成長預期,并隨之引發企業估值的動態變化。
作為餐飲界的資深“老將”,賈國龍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獨到的洞察,在西貝莜面村的正餐市場之外,早在2015年其便選中快餐賽道,孵化新品牌以拓展業務。
據統計,近十年來,西貝主品牌已衍生出逾十個子品牌,諸如2016年的西貝燕麥面、2017年的麥香村、2018年的超級肉夾饃,以及2019至2021年間相繼推出的酸奶屋、弓長張、賈國龍功夫菜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子品牌大多存活期極為短暫。以西貝燕麥面為例,該品牌推出當年即宣告夭折,而弓長張更是命運多舛,尚未正式開業便宣告失敗。
審視西貝過往的快餐項目不難發現,在2018年西貝超級肉夾饃品牌誕生之前,西貝的快餐業務主要聚焦于面食領域。無論是主打莜面的莜面工坊,還是雄心勃勃計劃開設超過10萬家店的西貝燕麥面,亦或是以油潑面、湯面、拌面、羊肉面等面食為主打的麥香村,皆是如此。
“2017年底,麥香村關停。當時,我的總結是,快餐是一個需要強大系統支撐的食品工業,與中餐根本不是一個行業。”2020年年底,賈國龍坦言。
他進一步指出,正餐行業更多地依賴于廚師的傳統烹飪技藝,而快餐則本質上屬于食品工業范疇,強調的是標準化、大規模生產、低成本運營以及高效率服務。“從燕麥工坊、燕麥面到麥香村,差不多走了兩年時間,我才意識到,正餐思維像一堵墻,擋著西貝人,擋著我。”
02
第二增長曲線在哪兒
愛折騰成為賈國龍身上的一張顯著標簽。在經歷了西貝超級肉夾饃、西貝酸奶屋以及弓長張快餐品牌接連探索未果之后,賈國龍更是將自己的名字融入了快餐品牌的命名之中,如2022年推出的賈國龍酒釀空氣饃,2023年更名的賈國龍中國堡,以及之后問世的賈國龍小鍋牛肉。
有文章曾調侃稱,近年來,賈國龍這個名字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并非因為他個人有何等震撼人心的壯舉,而是因為他以自己的名字開起了中式快餐店。
“用自己名字做品牌名,風險很大的,做不好就招罵,我跟我的研發人員、管理人員講,我已經把自己的名字賭上去了,基本就是用‘人頭’擔保,如果做不好,顧客罵我,那我只能找你們了,”賈國龍稱,“這就是動力。”
在快餐領域的諸多嘗試與探索背后,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解釋”:賈國龍有一個愿景,希望“全球每一個城市、每一條街都開有西貝,一頓好飯,隨時隨地,因為西貝,人生喜悅”。
在一次訪談中,賈國龍曾吐露心聲,“只有做快餐才能把企業做成國際大牌”。按照資深財經作家李翔所著《折騰不止: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的成敗與藍圖》一書的說法,在快餐業務上,西貝“花了5個億”。
最終未能如愿以償。今年3月,有消息稱,賈國龍中國堡業務更名為“龍堡”,計劃開始對下沉市場進行探索,擬從呼和浩特開始試點。
然而短短5個月之后,據有關媒體報道,西貝“賈國龍中國堡”轉型為“龍堡”后發展停滯,在呼和浩特探索下沉市場過程中遭遇失敗,當地門店全部關閉。
在資深TMT產業評論人張書樂看來,中國堡一開始就是個偽命題,沒有顛覆就不會有市場。“之所以選擇漢堡,在于快餐突破口。漢堡本身是舶來品,加入中國各地特色口味,早就已經是肯德基、麥當勞的習慣套路,留給中國漢堡的市場縫隙很小。除了價格便宜外,就剩下挖掘口味的新可能。但這樣的破圈難度比較大,且容易被快速復制,如果沒有自己強大的品控和秘方,前景并不樂觀。顯然,中國堡賣了概念,卻沒有顛覆。”
在快餐領域的征途中,賈國龍可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到今年,他終于決定放下快餐執念。
公開資料顯示,在今年3月舉行的西貝餐飲集團戰略討論會上,西貝集團決定放下快餐業務的發展,轉而全力投入到西貝莜面村的升級中,并重點發展西貝莜面村與賈國龍小鍋牛肉這兩個正餐品牌。
“快餐和正餐在邏輯上存在顯著差異。快餐以價格便宜、品質相對優質為特點,而正餐則更注重品質和服務體驗。加上,西貝在快餐業務上的投入并未獲得預期的市場回報。例如,西貝曾推出的麥香村項目,在經過多次迭代和調整后,最終仍未能實現盈利目標。此外,快餐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要實現快餐業務的規模化、品牌化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長期的努力。”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飲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相比之下,正餐市場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利潤空間。
因此,放棄快餐業務,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正餐領域,是西貝基于市場表現和投入產出比做出的明智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初,賈國龍滿懷信心地宣布,西貝計劃在接下來的3年(2023年至2025年)里,通過穩健的發展,力爭在2026年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并躋身市值超千億的上市公司行列。
然而,這一宏偉藍圖背后,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放棄了快餐業務后,西貝如何迅速找到新的增長點,構建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