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夏路
出品丨鰲頭財經
隨著ZARA、GAP、FOREVER等國際快時尚品牌逐漸淡出中國市場,本土品牌UR作為后起之秀快速崛起。
近期,據彭博社報道,知情人士透露Urban Revivo(以下簡稱“UR”)考慮在中國香港IPO籌資至少1億美元。
UR成立初期,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跑馬圈地,開設大面積的直營大店,采取以規模換利潤的商業模式,導致10年沒有盈利。
2014年,UR開放了特許加盟,此后的4年里,以每年新開5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2017年開始盈利,2022年全年銷售額超過60億元,2023年的銷售額還未公布。
近年來,快時尚行業呈現收縮態勢,UR試圖“撕”掉快時尚標簽,實現品牌升級。2015年,品牌重塑升級定位為全球首創的“快奢時尚”商業模式,并持續在研發設計、品質提升、社交媒體布局、零售空間升級上發力。
李明光曾表示,UR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超千億元的全球品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喊出“銷售額有望突破2000億”的口號。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2022年UR的銷售額才60億,離2000億還有很大的差距。而想要實現千億國際品牌的愿望勢必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海外市場面臨強勁對手、快時尚的環保問題、研發設計跟不上潮流趨勢等種種挑戰。
01
成立十年首盈利錨定千億國際品牌
UR創立于2006年,母公司為快尚時裝(廣州)有限公司,創始人為李明光,是中國最早應用快時尚商業模式的服裝品牌,被時尚博主稱為“中國版ZARA”。
2010年至2019年,公司歷經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戈壁創投、景林投資、黑蟻資本、紅杉中國,海瀾之家和比音勒芬。
雖受資本青睞,但UR創立的前10年沒有盈利,主要是因為采用了開設大面積直營店的重資產商業模式。UR注重研發設計,旗下設計師加上研發人員有幾百人,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導致人力成本比較高,這種重資產的運營模式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產生利潤。
從2014年開始,UR開放特許經營,此后幾年,UR以每年5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公司得以快速發展。
2017年,UR依靠約200家門店實現了接近30億元的銷售額,首次實現盈利。今年5月,李明光透露,2022年UR品牌的銷售超過60億元,希望UR和新品牌BENLAI(本來)未來在全球市場營收可以突破2000億元。
“發展海外市場,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創業。”李明光始終有一個“野心”,就是做出一家具有千億規模、國際化的時尚產業集團。不過,盡管UR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要成為千億規模的國際化時尚產業集團并非易事。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UR雖已在東南亞實現規模化擴張,但還需要進一步打開歐美市場。目前,ZARA仍是海外市場傳統快時尚領域的領頭羊,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較大,UR在品牌知名度、設計風格、產品質量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提升和突破。
此外,歐洲已經出臺了禁止快時尚企業和產品打廣告,這對UR的海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雖面臨的挑戰不少,但UR也有不少優勢,包括國內市場經驗豐富,注重研發創新,出新品速度快,推出新品牌“本來”,進行多品牌布局等。
業內認為,如果能夠敏銳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力,但2022年年銷售僅60億的UR想要實現千億國際品牌目標任重道遠。
02
升級“快奢時尚”面臨抄襲質量問題
UR雖然被譽為ZARA的“中國學徒”,但也在努力尋求突破和差異化。UR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快奢時尚”的定位,即在保持較快上新速度的同時,向輕奢品牌的品質和設計感靠攏。
為了實現這一定位,UR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擴展500多名設計師團隊,并在倫敦建立了設計中心;提升產品品質,實現以品質為先的高性價比;在小紅書等社交渠道上進行布局,更好地觸達Z世代群體;打造具有特色的店面,為消費者創造獨特的購物體驗。
通過這些舉措,UR希望彌補在產品設計和創意上的不足,以及質量問題和價格不具優勢等方面的詬病,進一步提升品牌美譽度。
近年來UR頻頻面臨著抄襲和質量方面的爭議。UR曾因委托生產的女裝牛仔連衣裙纖維含量項目不符合標準,男裝羽絨服填充料品質不符合標準等被罰。
2022年7月,公司因生產的URBAN REVIVO牌男裝眼鏡太陽鏡可見光透射比項目不合格,被廣州市白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處以罰款1900元,沒收違法所得656.8元。
2022年9月,有博主爆料稱UR抄襲,原創手作博主“良本手作”稱其2020年在B站發布的紫藤花小背心毛線鉤編教程實物被UR抄襲,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據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UR共收到投訴1664件,投訴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質量差、店大欺客不能退款、降價太快且拒絕退差價、款式嚴重模仿和抄襲大牌等。
業內認為,作為服飾企業,UR在質量和原創上需要加強管理和提升。在原創設計方面上,要加大對設計師設計能力的培養,避免過度借鑒或抄襲;在產品質量把控上,要對生產流程和質量檢測進行優化升級,確保產品符合相關標準和消費者的期望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