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見習生丨 李琳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綠茶餐廳“四戰”港股,在近日引起了餐飲行業的廣泛熱議——經過兩年時間的調整,綠茶餐廳帶著一份營收、凈利雙雙創新高的成績單,向港交所投去了“簡歷”。
外界關注的核心是綠茶餐廳的翻臺率。在過去,綠茶餐廳以翻臺率為主要競爭核心,創始人王勤松曾對外表示,綠茶餐廳的翻臺率一天4次是下限,7次是上限。在他看來,4次是大眾餐飲的一大門檻。但在最新的招股書中,綠茶餐廳的翻臺率卻沒有達到“大眾餐飲的門檻”。
翻臺率下滑,業績卻表現亮眼,綠茶餐廳是如何做到的?第四次沖刺IPO,綠茶餐廳面臨的主要挑戰又有哪些?通過其披露招股書和業務布局,或能窺見答案。
01
“四戰”港交所
時隔兩年,綠茶餐廳重啟港交所IPO,這也是綠茶餐廳第四次征戰港股。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3月、10月和2022年4月,綠茶餐廳曾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三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綠茶餐廳前三次IPO,數據表現并不理想。而與過去不同的是,綠茶餐廳此次發布的招股書,各項數據都頗為亮眼。
業績情況方面,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綠茶餐廳營收分別實現22.93億元、23.75億元和35.89億元;經調整利潤分別為1.38億元、0.25億元、3.03億元。其中,2023年綠茶餐廳營收、凈利雙雙創下6年來新高。
門店規模方面,2023年,新開89家門店至360家,門店數量同比增長30.44%。截至2024年6月11日,綠茶餐廳共有382家門店。
值得注意的是,綠茶餐廳曾仰仗的翻臺率表現卻并不突出。結合過往招股書,2018-2023年,綠茶餐廳的翻臺率分別為3.84次/天、3.34次/天、2.62次/天、3.23次/天、3.81次/天和3.30次/天。這一數據,未達到王勤松所說的下限。
王勤松曾對外表示,“別的餐飲企業可能是餐廳坐滿客人就賺錢,但綠茶滿客之后翻臺才開始賺錢。”“我們是在用近乎于成本的低價格,換取客流,所以像我們這樣的餐廳必須重視翻臺率。”
翻臺率反映餐廳的受歡迎程度,是衡量餐廳增長空間的重要指標之一。下滑的背后,影響的可能是整個餐廳的盈利能力和顧客滿意度。客單價2023年較2022年也有所下滑,2021年- 2023年,綠茶餐廳的客單價分別為60.5元、62.9元和61.8元。
創新高的營收、凈利潤表明綠茶餐廳在市場上依然具有競爭力。但下滑的翻臺率、客單價與創新高的營收、凈利潤之間似乎是矛盾的,讓人不禁疑惑,綠茶餐廳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可能在于綠茶餐廳的“降本增效”中。
根據招股書,最近3年,綠茶餐廳原材料及耗材的收入占比持續下降,分別為36.9%、36.3%及33.6%。而這要歸功于其此前建立的直采中心。
此外,開店成本也在下降。招股書顯示,綠茶餐廳開設每家餐廳的資本開支和經營開支從平均320萬-370萬,調整為240萬-370萬。可見,通過優化管理與供應鏈建設,讓綠茶餐廳有了“四戰”IPO的底氣。
02
尚能飯否?
灼識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在中國休閑中式餐廳品牌中,按餐廳數量計算,綠茶餐廳排名第三;按收入計,排名第四。2023年綠茶餐廳占據0.7%的市場份額,較2020年的0.5%有所提升,行業前三分別為西貝筱面村、小菜園和太二,市場份額分別為1.1%、0.9%和0.9%。
實際上,餐飲行業向來是競爭激烈的行業。綠茶餐廳翻臺率和客單價的波動,也顯示出了可能面臨的挑戰。
這種情況下,綠茶餐廳應對方法是擴大規模。綠茶餐廳在2021年至2023年間的餐廳總數復合年增長率為23.5%,2023年開設了89家新餐廳,顯示出快速擴張的能力。
綠茶餐廳募集資金的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于擴張餐廳網絡。據了解,2024年,綠茶餐廳計劃新開設112家,然而,截至2024年6月11日,綠茶餐廳新增22家餐廳,僅完成新增門店計劃的20%左右。
未來,綠茶餐廳計劃在2024年至2027年期間每年開設112至213家新餐廳,其中大部分位于三線城市,這也表明了綠茶餐廳對未來有著積極的預期,以及在三四線市場擴張的野心。
在菜品創新上,綠茶餐廳遭受了一定質疑。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綠茶餐廳分別推出了178道、172道和168道新菜品。但截至目前,大眾點評上綠茶餐廳的熱銷菜品,依然是十幾年前的初期菜品。
與其他餐飲品牌不同的是,綠茶餐廳目前仍堅持主品牌運營,而不少餐廳都選擇了開發子品牌。如海底撈的嗨撈火鍋;呷哺呷哺的呷煮呷燙、趁燒等;還有九毛九集團旗下的太二酸菜魚、賞鮮悅木牛肉火鍋。綠茶餐廳的單品牌模式,或將迎來更大的競爭壓力。
最為讓外界關注的是,2023年綠茶餐廳進行了一筆3.5億元的分紅,創始人王勤松和路長梅夫婦通過多個主體控制了公司65.8%的股份,因此,分紅的大部分流向了他倆的口袋。
實際上,在擴張和市場競爭激勵的背景下,保持充足的現金流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上市前大規模分紅成為綠茶餐廳備受爭議的一點。
03
餐飲業的資本戰事
鰲頭財經注意到,在近期的兩三年中,餐飲行業吸引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眾多餐飲品牌紛紛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資金注入。小菜園品牌在2023年的3月和12月分別完成了兩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了5億元人民幣。進入2024年,夢想餐飲品牌、牛肉飯連鎖品牌“牛大吉”以及拌飯連鎖品牌“米悅朝鮮族拌飯”均成功獲得了5000萬元、8200萬元和數百萬元的融資。
如果聚焦到細分的面館市場,可以看到,2021年,該領域發生了13起融資事件,涉及的總金額超過14億元人民幣。品牌如陳香貴、張拉拉、馬記永等借助這些資金開啟了快速擴張之旅。
即便是曾經堅持不上市的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市場變化后,也表達了對資本市場的新看法。他表示,公司現在決定進行融資,并計劃進入資本市場,以充分利用資本的力量。
盡管餐飲企業對資本市場充滿期待,但它們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例如,老鄉雞和老娘舅在2023年8月和11月分別撤回了A股市場的上市申請。此外,撈王、七欣天、楊國福、鄉村基等多家餐飲企業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上市招股書也面臨失效。
眾多餐飲企業一系列的融資和上市嘗試表明,盡管餐飲行業在資本市場上有著活躍的表現,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和不確定性。顯而易見,綠茶餐廳在追求增長的同時,也要準備好應對市場的各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