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 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東北“軟件教父”、年近七旬的劉積仁,選擇走出大本營遼寧,在華中武漢設立第三處研發基地。
5月25日,武漢東軟軟件園正式開園,東軟集團(600718.SH)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說,為了發展,選擇了武漢。
然而,南下武漢的東軟集團也正處困境之中。
今年一季度,東軟集團營業收入超過1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扣非凈利潤”)虧損866.64萬元。2019年至2023年的5個年度,扣非凈利潤有4個年度虧損。
作為技術密集型的軟件公司,東軟集團研發投入止步不前,遠不及用友網絡(600588.SH)、金蝶國際(00268.HK)。
落子武漢,劉積仁及東軟集團能走出困境嗎?
01
業績疲軟扭虧靠補助
東軟集團的經營業績依舊疲軟。
2023年度,東軟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05.44億元,同比增長11.3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歸母凈利潤”)0.73億元,同比增長121.56%。
劉積仁在2023年度致股東的信中說,公司凈利潤同比增加約4億元。
劉積仁的說法沒有錯,但這是與2022年相比,2022年度,公司的凈利潤為-3.43億元,為有史以來的首次虧損。
實際上,2023年,東軟集團的經營業績并不怎么樣。雖然營業收入首次超過了百億,但扣非凈利潤仍然虧損1.47億元,與2022年虧損5.30億元相比,只是虧損減少罷了。
細看轉正的凈利潤,靠的是政府補助等。2023年,東軟集團領取政府補助1.67億元,加上稅收優惠等合計2.73億元。
近幾年,東軟集團的經營壓力較大。2019年、2020年,東軟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83.66億元、76.22億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81億元、-1.50億元,連續虧損。2021年,營業收入為87.35億元,略高于2019年,凈利潤為11.73億元,同比增長近8倍,創了歷史記錄。但是,非經常性損益達11.38億元,其中,政府補助等2.74億元,投資凈收益10.10億元,主要是子公司東軟睿馳引進投資者,東軟集團喪失了對其控制權,對剩余股權按照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投資收益。這是會計核算方法調整形成的,并非真金白銀。當年,東軟集團扣非凈利潤只有3508.37萬元。
綜上所述,在2019年至2023年的5個年度,扣非凈利潤,有4個年度虧損,1個年度微利。
再向前追溯,2009年,東軟集團的扣非凈利潤為5.22億元,2015年至2017年,每年扣非凈利潤都在2.2億元左右。2018年,扣非凈利潤僅為1117.65萬元,同比下降95.27%。
2009年,東軟集團營業收入41.66億元 ,至2023年,營業收入歷史性突破百億,期間雖然多有波動,卻保持增長趨勢。
由此來看,在營業收入增長的情況下,東軟集團的盈利能力卻沒有相應增長,反而出現明顯下降。
今年一季度,東軟集團的營業收入繼續增長,扣非凈利潤仍然虧損。
02
“軟件第一股”研發投入掉隊
劉積仁及東軟集團曾經風光無限。
1989年,34歲的劉積仁在東北大學任教時,獲得日企阿爾派30萬美元投資,成立公司做軟件外包,為阿爾派開發汽車軟件系統。
1996年,東軟集團前身東大阿派A股上市,為A股“軟件第一股”。1997年,東軟集團投資5億元建設了國內第一個軟件園。當年研發的國內第一臺臨床應用CT機在軟件園下線,打破了壟斷。劉積仁,被業內稱為“軟件教父”。
以外包起家的東軟集團,創造過很多“第一”。
2002年,參與開發全國統一使用的社保系統,2006年,東軟集團在該領域獲得市占率第一名。
在醫療硬件方面,東軟集團CT機保有量位居國產品牌首位,成為全球僅次于GE、西門子的醫療設備供應商。
在汽車軟件領域,東軟集團布局汽車基礎軟件平臺、智能座艙、自動駕駛、EV動力系統等產品、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產品覆蓋50多家國內外主流汽車廠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220多款車型。
目前,東軟集團已形成了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智慧城市、企業互聯4大業務板塊。
作為一家軟件企業,劉積仁很早就提出“超越技術”,要造一個能達到共贏的“生態系統”。但是,東軟集團的軟件系統問題頻出,被質疑核心技術不牢固。
從東軟集團的研發情況來看,2023年,東軟集團研發投入10.6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0.10%。而早在2018年,研發投入達到10.49億元,占當年營業收入的14.63%。2019年至2022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0.04億元、9.60億元、9.77億元、9.69億元,在營業收入增長情況下,研發投入占比反而降低。
2018年至2023年,同行業的用友網絡研發投入從14.86億元增長至32.15億元,翻了一倍多,2023年研發投入占當期營業收入比重達32.82%。同在2023年,中國軟件研發投入17.11億元,占營業收入25.45%。港股上市的金蝶國際,研發投入14.40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4.90%。
03
落子武漢能突圍?
走出大本營遼寧,劉積仁選擇在武漢建立第三個研發基地。東軟集團能借此突圍嗎?
劉積仁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表示,武漢東軟軟件園是東軟集團的第三個研發基地,設計規模能容納8000人左右,基地的首要定位是圍繞汽車行業發展。
東軟集團的另外兩個研發基地在遼寧的大連和沈陽。
“選擇武漢,是為了發展。”劉積仁說,落子武漢,有幾點戰略上的共識,即汽車產業、醫療產業融合,IT人才的培養,以及在垂直領域的專項行動和計劃,對東軟集團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武漢有84所高校、120萬在校大學生,是人才高地,有人才的地方就有希望。
2023年年報披露,東軟集團在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企業數字化轉型、國際軟件服務等眾多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在醫保信息系統領域、人社IT解決方案行業、醫療IT應用市場等領域保持市場份額第一,大健康板塊保持連續的30%左右的高速增長;在汽車智能化領域,出海業務新簽定點金額約為上年同期3倍。
近年來,武漢加速構建汽車產業新生態,聚焦“軟件定義汽車”關鍵節點,提速武漢智能汽車軟件園建設,推動新能源動力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系統等重點領域多點突破。
東軟集團與武漢的產業一拍即合,確實給了東軟集團突圍的機會,劉積仁及東軟集團能否抓住機會實現快速發展?
二級市場上,5月初以來,東軟集團的股價持續震蕩下跌,落子武漢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想象力。截至6月3日,收盤價7.96元/股,市值約為96億元,較其巔峰時455億元已縮水八成。
分析人士認為,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而來,傳統行業邊界逐漸被打破。在這一趨勢下,作為一家軟件企業,東軟集團更要加快創新速度,加大研發投入,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技術以及高端人才吸儲等多方面進行長線布局,順應市場趨勢,構筑新的技術壁壘和產業護城河,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