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見習生丨 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現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資協議在中國北京簽署。10月12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奠基,由此開啟大眾在中國四十年的發展歷程。
四十年來,大眾在中國的汽車銷量長期位居第一,中國市場也貢獻著大眾最大的銷量占比,在此基礎之上,大眾也一度稱霸全球汽車市場,然而進入2024年,大眾在中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01
銷量下滑、裁員 、經銷商抗議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一汽-大眾累計銷量約為51.43萬輛,同比增長0.9%。雖然一汽-大眾整體仍有微增,但2月、3月、4月,零售銷量分別下滑了16.2%、4.2%和15.6%,進入了持續下跌的趨勢。記者在某一汽-大眾4S店了解到,即便是暢銷車型,今年1月份到庫的車,仍未消化完。
嚴峻的形勢讓一汽-大眾感受到了寒氣。據悉,一汽-大眾已向全體系員工發送一條名為“突圍行動”的推送。內容顯示,“一汽-大眾正處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轉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戰我們無路可走,唯有萬眾一心向死而生。”
目前,一汽-大眾也開始進行人員優化,5月28日,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宣布,由于連續三個月零售銷量下降,公司決定實施裁員計劃。
上汽大眾的情況有所好轉,1-4月累計銷量34萬輛,同比上升8.1%,新能源銷售3.7萬輛,同比增長128%。不過,這增長建立在上汽大眾此前在中國已經連續6年銷量下跌的基礎之上,能否持續,尚待觀察。
大眾旗下的保時捷在中國也遭遇不利。5月24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某專家對外曝光了“保時捷投資人聯合抵制事件進展”的信息。他透露,今年五一前,保時捷投資人給保時捷發了函,對近期銷售新車虧損要求保時捷中國進行賠償,并稱目前經銷商投資人約65%不提車。
經銷商抗議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銷量下滑,利潤大幅縮水甚至出現虧損。數據顯示,1-4月保時捷在華銷量18095輛,同比下跌38.4%。
02
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后果不堪設想
整體銷量的下滑,市場份額的下降,是大眾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當南北大眾的市場地位被比亞迪(002594.SZ)等中國自主品牌取代,不得不為大眾在中國今后的命運捏一把汗。
不同于豐田、現代-起亞等其他全球化車企,大眾對中國汽車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是一般的高,長期以來幾乎都是全球第一大單一市場。僅以2023年為例,大眾集團在全球終端累計銷量為924萬輛,其中,中國市場交付量為324萬輛,占比超過35%。這個占比在全球所有跨國車企中,排名第一。
換言之,如果丟掉中國市場,大眾將很難保持全球銷量第二的位置,會徹底退出和豐田多年以來的“瑜亮之爭”,或會淪落到第二梯隊。
為挽回頹勢,大眾已經開始加大開拓中國市場的力度。今年4月,大眾汽車發布針對中國市場的最新戰略,重點是在華市場加強技術能力和降低成本。
根據聲明,大眾汽車已制定到2030年在中國市場年銷量達到近400萬輛的目標,相當于占據約15%的市場份額。去年,大眾汽車在華市場份額約為14.5%。這一銷量增長將使相應的年度運營業績到2030年達到約30億歐元。
大眾汽車表示,與中國的合資企業以及其他本地化生產計劃應會持續降低成本。公司計劃,到2026年,在入門級緊湊型汽車領域實現與中國車企成本持平,預計該領域最終將占中國市場汽車銷售總量的一半以上。
03
顛覆性技術空心化將是危機
不得不承認,曾經引以為傲的德系制造,依然在中國市場擁有相當一部分擁躉,這是大眾在中國仍然還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但這種慣性勢能確實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弱。
在智能化、電動化賽道,投入巨大卻又收獲甚微的大眾,已然失去了先機,這讓此前大眾高層制定的“在2025年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量第一”的目標成為空談。
估計整個大眾高層,都在思考,大眾如何才能在中國打贏翻身仗?近些年來,大眾陸續在中國進行各類顛覆性技術的投資和合作,從電池、芯片到平臺,幾乎全部囊括。
但是,一個略帶殘酷的現實是,大眾自己并不直接掌握這些具有顛覆性的核心技術,換言之,大眾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出現了技術空心化,這將是大眾的重大危機。
這些核心技術有多重要?怎么形容這種重要性都不為過。大眾之所以能在燃油車時代遙遙領先,那是因為發動機、變速器、底盤三大件都牢牢掌握在大眾手中,且性能、成本控制都領先競爭對手。
如今的大眾,并不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如果僅僅依靠第三方供應商,將會在效率上落后主要競爭對手,帶來的結果就是技術不先進,成本不夠低。
當特斯拉的FSD準備進入中國市場再次發揮鯰魚效應,當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引領全球汽車進入“油耗2時代”,實在沒看出來大眾能拿出來什么高科技武器迎戰。
大眾高層應該明白,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鋼鐵俠馬斯克曾經點名大眾:“如果不盡快轉向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大眾汽車集團和通用汽車等傳統汽車制造商遲早會被淘汰。”
馬斯克的研判是否能夠應驗暫且不論,但至少在中國市場,這一趨勢已然明了,如果大眾在未來3-5年的汽車產品不夠電動化、智能化以及擁有極致的性價比,時代的更替將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