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曾經備受資本追捧“在家吃飯第一股”的鍋圈(02517.HK)正在被投資者拋棄。
5月6日,鍋圈收盤價5.60港元/股,跌破發行價5.98港元/股,較今年1月29日的階段性高點下跌約52%。
2023年,鍋圈在連續兩年高速增長后,營業收入出現下滑,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雖然有所增長,但增加額僅有972.90萬元。
鍋圈在求變,從火鍋食材,到燒烤,再到如今發力“社區央廚“,試圖出圈。
營收首降凈利失速
上市后的首份財報,鍋圈的表現不佳。
根據財報,2023年,鍋圈實現營業收入6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0.82億元,跌幅為15.07%。
這是鍋圈營業收入自公開經營業績數據以來首年度出現下降。2020年,鍋圈的營業收入為29.72億元,2021年、2022年分別為39.60億元、71.82億元,同比增長33.27%、81.34%。
公司凈利潤增速嚴重放緩。
2023年,鍋圈實現的凈利潤為2.40億元,同比增加僅972.90萬元,增幅為4.23%。2020年、2021年,鍋圈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虧損0.43億元、4.62億元。
2022年,鍋圈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2.30億元,同比增長149.76%。
正是憑借2022年的亮麗業績,鍋圈成功登陸港股市場。
然而,上市第一年,鍋圈就顯示出疲態。
鍋圈的營業收入,按收入類別劃分,可分為銷售在家吃飯食材及相關產品收入、服務收入。2023年,在家吃飯食材及相關產品的收入59.41億元,同比下降15.8%,鍋圈將其歸因于消費者外出就餐階段性增加。公司服務收入為1.15億元,同比增長33.9%,主要是加盟店數量增長。
在家吃飯食材及相關產品收入是鍋圈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一業務收入下降,直接導致營業收入下滑。
從財務數據來看,鍋圈營收下降,凈利潤反而小幅增長,更多依靠的是降本增效。
2023年,鍋圈的營業成本47.43億元,同比下降19.94%,高于營業收入15.07%的降幅。公司銷售費用5.79億元,較上年減少0.46億元。
鍋圈稱,由于收入減少,部分被收購工廠銷售及分銷開支增加所抵銷。
年報中,鍋圈未披露廣告及推廣開支的具體費用。
“社區央廚”戰略難救股價
經營面臨嚴峻挑戰,鍋圈主動升級求變,但效果不明顯。
鍋圈以銷售火鍋食材起家,最初,外界對其印象為“一家可以一站式采購火鍋食材的食材超市”,鍋圈也正是靠這一食品品類迅速打開了全國市場。
2020年起,火鍋食材等預制菜需求高漲,鍋圈迅速壯大。
2021年,鍋圈開始豐富產品線,門店上架了燒烤產品,廣告語變為“回家火鍋燒烤就找鍋圈”。但從2023年的經營業績來看,擴充的燒烤品類,對鍋圈業績貢獻有限。
鍋圈重新審視自己,進行新的戰略定位。今年4月9日,鍋圈“2024夏季新品發布會”在河南鄭州舉行。在發布會上,鍋圈對外發布了“社區央廚”的全新戰略定位。圍繞這一定位,鍋圈推出了包含西餐、冰品、精釀啤酒在內的一系列夏季新品,全方位滿足居家一日三餐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
鍋圈董事長楊明超曾在一次演講中就“社區央廚”做了說明。他認為,目前,中式的家庭餐飲有四大特點,即食材無比豐富、口味復雜(區域化口味多)、外賣人工成本上升、家庭結構在變小。基于此,鍋圈通過上游工廠將復雜的食材進行標準化處理,免除家庭廚房中最麻煩的洗切配等流程,成為中央配菜間,再由社區門店進行食材搭配組合,提供消費者一日三餐,最終成為社區中央廚房。
楊明超的設想,“社區央廚”戰略徹底消除鍋圈門店銷售的淡旺季,更高頻次覆蓋一日三餐,增加消費者黏性,助推門店銷售收入穩步增長。
西餐、冰品、啤酒......多而雜的鍋圈,產品確實越來越豐富,但對供應鏈的考驗也開始了。鍋圈是否具備足夠的供應鏈能力,在供應鏈中是否具備話語權,都是問題。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社區央廚”戰略并未能挽救鍋圈“跌跌不休”的股價。
2023年11月2日,鍋圈在港股掛牌上市,發行價5.98港元/股,首日以平盤報收。今年1月15日至29日,可能受惡劣天氣影響,市場預期鍋圈產品需求激增,這期間,鍋圈股價大漲,至最高12.34港元/股。隨后,股價回落,3月12日跌破發行價。
值得一提的是,4月9日,鍋圈發布“社區央廚”全新戰略定位的當天,股價跌幅4.50%,收報5.30港元/股。
依賴加盟及預制菜的弊端
鍋圈高度依賴加盟模式,且為消費者提供的主要為預制菜,這是其快速崛起的依托,也是目前突圍發展的掣肘。
鍋圈于2015年創立,旗下品牌為“鍋圈食匯”,主要通過線下加盟店以及線上渠道銷售食材,目前,產品涵蓋火鍋、燒烤、飲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及零食八大類別。
在上市之前,鍋圈進行了5輪融資,獲得包括IDG資本、招銀國際旗下的CMBI、三全食品、天圖投資、物美投資、分眾傳媒、光源資本、茅臺基金等投資。
借助資本力量,鍋圈高速擴張。2020年初,鍋圈擁有1441家加盟門店,2020年至2022年,每年門店凈增加數量分別為2855家、2568家、2352家 ,到2023年底,門店數量達到10307家,覆蓋全國。但是,2023年,門店凈增數1086家,與前三年年均增加超2500家的速度相比,大幅放緩。
依靠加盟模式,鍋圈快速占領市場。2023年底,公司10307家線下門店中,加盟店10300家,占門店總數的99.9%。自營門店僅7家,占比0.1%。
過度依賴加盟模式的風險顯而易見。伴隨著加盟商隊伍擴大,對加盟商管控難度也將加大。此外,加盟商之間存在競爭,如何在保障加盟商利益與擴大加盟商隊伍之間平衡,成為一大考驗。
鍋圈銷售的食材主要是預制菜,時下,消費者對預制菜存在較大爭議。
預制菜,由于冷凍期較長,且部分有添加劑,無論是營養,還是口感等,都為消費者所關注。
預制菜的安全問題,讓消費者擔憂。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鍋圈食匯的投訴199條,大多涉及產品質量問題。有網友稱,從鍋圈魚丸中兩次吃出塑料片,第一次退了79元,第二次拒賠。還有網友投訴稱,購買了一盒鍋圈食匯源香厚切雪花肥牛,涮肉時發現為合成肉且已變質。
從公開信息看,鍋圈在推進“社區央廚”戰略的同時,沒有更好的措施來解決依賴加盟模式和預制菜兩大弊端。
鍋圈能借“社區央廚”戰略突圍出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