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見習生丨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有著“港股白酒第一股”之稱的珍酒李渡(06979.HK)于3月25日發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報。數據顯示,珍酒李渡2023年實現營收70.73億元,同比增長20.1%;股東應占凈利潤23.27億元,同比增長126%,調整后,凈利潤同比增長35.5%。
盡管珍酒李渡收獲較為亮眼的業績,資本市場的表現卻較為平靜。年報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珍酒李渡股價微漲1.34%,收于10.56港元/股,但低于其10.82港元/股的發行價。截至4月5日,珍酒李渡報收10.64港元,長期徘徊在發行價之下,成為珍酒李渡的一個縮影。
雖然珍酒李渡頭頂港股首個白酒上市企業的光環,且被網友稱為“茅臺平替”,但兩者股價卻相差甚遠。截至發稿,貴州茅臺收盤價為1715.11元/股,遠高于339元/股的發行價。
股價低迷徘徊
長期低于發行價
公開資料顯示,珍酒是由茅臺原班人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打造,在季克良等專家領銜的國家最高級別業內鑒定會上,試制酒獲得了"鑒定酒質量接近市售茅臺酒水平"的評價,被命名為珍酒。因此,珍酒又有著“異地茅臺”的稱呼。
2023年4月,珍酒與江西李渡、湖南的湘窖、開口笑組成珍酒李渡集團,沖擊資本市場并成功登陸港股,發行價為10.82港元/股。但一年之后的現在,珍酒李渡的股價長期在低位徘徊,甚至一度跌至7港元/股以下。
即便發布了上市后首份亮眼的業績報告,也沒能刺激股價大幅上漲。
根據珍酒李渡發布的業績報告,2023年,營收突破70億元,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23.27億元,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此外,在毛利率和凈利潤方面也有不錯表現。
具體來看,作為營收主要支撐的珍酒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5.83億元,同比增長約20%,營收占比為65.2%;李渡營收為11.1億元,同比增長25.1%,營收占比為15.8%;湘窖和開口笑營收分別為8.34億元、3.85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11.86%、5.47%。
盡管如此,珍酒李渡仍然不受資本市場青睞。業內普遍認為,相較于其他白酒企業,珍酒李渡股價難創新高,一個重要原因或在于其是由珍酒等4個白酒品牌“拼湊”而來,整體營收表現或許不錯,但單個品牌并不突出。
珍酒李渡營收的增長依賴廣告重金投入。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珍酒李渡的銷售及經銷開支達16.26億元,同比增長21.2%,增速高于同期營收增速。
過高的銷售費用給凈利潤帶來了影響。2023年,珍酒李渡的毛利率為58%,雖然較2022年提升3個百分點,相較于2023年中報57.89%的毛利率沒有增長。對于白酒行業而言,下半年是銷售旺季,這一時期珍酒李渡的毛利率卻沒有提升。
鰲頭財經梳理資料時發現,在白酒行業的眾多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普遍高于60%,比如貴州茅臺的毛利率超90%,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的毛利率也超70%。顯然,珍酒李渡低于60%的毛利率在同類企業中并不出眾。
毛利率低于大部分同類企業,銷售費用也過高,長期沒有改善跡象,這樣的背景下,或將對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帶來較大挑戰。
與投資者的冷淡相比,廣發證券、華創證券、國泰君安等眾多券商機構卻看好珍酒李渡,紛紛給予買入或強烈推薦的評級,最高目標價達到14港元/股。
核心產品價格倒掛仍未解
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白酒消費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品牌、頭部酒企集中,不時有某白酒品牌動銷不暢、價格倒掛等消息傳出。
鰲頭財經注意到,珍酒李渡營收支撐下的珍酒旗下核心產品也存在價格倒掛現象。以珍酒高端產品珍酒·珍三十為例,廠家建議零售價為1888元/瓶,但在知名電商平臺上,禮盒裝單瓶500ml的珍三十到標價960元/瓶。在一些線下煙酒商店,單瓶裝珍三十到手價900元/瓶。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另一款核心產品珍酒·珍十五上。廠家建議零售價為899元/瓶,但在某電商平臺珍酒旗艦店,53度、500ml的珍十五,六瓶整箱裝售價為2580元,平均單瓶價格僅為430元。
2023年下半年,有媒體爆出珍酒核心產品珍三十、珍十五價格存在倒掛現象。珍酒官方旗艦店的主動降價行為,讓經銷商倍感壓力,引發不滿的同時降低了經銷商對公司的信心。
除了降價,珍酒還推出“掃碼中獎”營銷活動,包括老珍酒、珍五、珍十五在內的多個系列產品參與其中,中獎金額從50元到15元不等,中獎率達到了100%。此舉等于變相拉低了珍酒相關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
通常而言,酒企產品的價格出現倒掛,往往與其動銷不暢有關。但令人好奇的是,珍酒產品存在價格倒掛的同時,產品平均售價在不斷上漲。上述年報顯示,珍酒2022年平均每噸的售價為297元,到了2023年快速上漲至每噸363元,漲價幅度超20%。
不僅如此,珍酒還在持續擴大產能。在2023年年報中,珍酒李渡集團表示,2023年上半年,取得位于貴州遵義一塊總面積約為9.68萬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擴建珍酒茅臺鎮雙龍生產基地。至2023年12月31日,珍酒在該基地的醬香型基酒的總年產能增長到3400噸。
醬酒產業仍處于增長期或是珍酒擴張的底氣。醬酒產業的資深研究專家權圖曾分析認為,醬酒產業還未達到產業飽和、市場飽和,仍處于品類整體增長和品牌強分化共存的發展階段,未來十年,我國醬酒產業規模將翻一番,占據白酒50%以上市場份額是大概率事件。但依靠營銷帶動增長,核心產品價格倒掛問題遲遲未解決的珍酒,能否順利度過當下白酒行業新周期,不斷發展壯大,有待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