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飛濤 見習生丨夏路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柳藥集團(603368.SH)、東北制藥(000597.SZ)、片仔癀(600436.SH)、海正藥業(600267.SH)、益豐藥房(603939.SH)……近期,醫藥企業多名高管相繼辭職,醫藥行業再現人事動蕩。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近一月以來(1月17日-2月17日),多達29家上市公司高管有人事變動。
高管“出走”背后,折射出當前醫藥行業業績下滑、轉型陷入陣痛期、出現腐敗等問題。
有聲音認為,隨著新醫改的深入,國內醫藥行業的市場環境變化非常大,為適應環境,行業人才流動頻繁也屬正常現象。
醫藥企業業績分化
進入2024年,醫藥行業上市公司高層密集變動,近一個月以來,有29家上市公司高管有人事變動。不乏大參林(603233.SH)、華仁藥業(300110.SZ)、云南白藥(000538.SZ)、明德生物(002932.SZ)等知名藥企。
在醫藥上市公司高管人事動蕩背后,醫藥企業業績集體失速。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A股醫藥板塊中,230家企業披露了2023年業績預告,其中預計凈利潤出現虧損的有94家,占比四成左右。
海王生物(000078.SZ)、榮昌生物(688331.SH)、康希諾(688185.SH)、迪哲醫藥(688192.SH)虧幅最大,預計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0億元以上。
鰲頭財經梳理發現,藥企業績虧損一方面是因為資產、應收賬款、存貨等計提減值等影響了利潤;另一方面,銷售費用高企吞噬利潤。
睿智醫藥(300149.SZ)預計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7.25億元-9.4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業績變動主要原因是,2022年度公司商譽和長期資產減值計提的金額共計約5.27億元。
長江健康(002435.SZ)預計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6.5億元至8.9億元,虧損的原因之一是公司對收購的海南海靈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商譽資產進行了初步評估和測算,擬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6.5億元。
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過高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根據數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139家藥企銷售費用合計448億元,而2022年上半年為411億元,同比上漲9%。
2020年-2022年,未名醫藥的銷售費用分別約為2.86億元、3.45億元和2.92億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03.4%、85.7%和81.9%,均在80%以上。預計2023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2.434億元至3.451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468.98萬元,虧損同比有所擴大。
靈康藥業(603669.SH)2022年營收2.89億元,用于銷售的費用2.37億元。其中,市場營銷服務費達2.29億元,占銷售費用的96.84%。2023年三季報顯示,主營收入1.51億元,同比下降40.02%;歸母凈利潤-9658.25萬元,同比下降39.02%;扣非凈利潤-1.21億元,同比下降55.98%。
5次遞表港交所、今年終于通過上市聆訊的圓心科技,在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凈虧損金額分別為3.63億元、7.57億元、8.05億元和4.42億元,經調整后的凈虧損為3.13億元、6.21億元、6.96億元和3.91億元,累計虧損超20億元,虧損額逐年擴大。
圓心科技虧損的重要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銷售成本和銷售費用。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同期的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4.95億元、8.19億元、10.27億元和5.57億元,銷售費率13.7%、13.8%、13.2%和12%。
監管方面也關注到了醫藥企業銷售費用高企的情況。去年以來,多家上市醫藥公司因為銷售費用問題,收到交易所的問詢函或監管函,要求對較高的銷售費用作出解釋。
藥企多名高管被查
在醫藥領域“反腐風暴”席卷下,不少高管的腐敗行為“浮出水面”,主要涉及信披違規、行賄或貪污、職務犯罪、內幕交易、短線交易、欺詐發行、操縱證券期貨市場、挪用資金等方面。
2024年1月,國藥現代(600420.SH)原董事長周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2023年9—11月,上海醫藥(601607.SH)6名高管被查,其中包括前董事長、已經退休的副總裁等;2023年7月,衛寧健康(300253.SZ)原董事長周煒因涉嫌行賄罪被立案調查及實施留置,隨后賽倫生物(688163.SH)原董事長也因涉嫌職務犯罪被實施留置并立案調查。
為了整治醫藥領域的腐敗問題,2022年8月,國家衛健委會同十個部門啟動了為期一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
一位業內研究人士對鰲頭財經表示,高管腐敗對醫藥企業會產生聲譽損害、經濟損失、管理混亂、法律風險、社會責任缺失等負面影響。醫藥企業應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加強監督和審計工作,提高員工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水平,營造廉潔的企業文化。同時,政府和社會也應加強對醫藥行業的監管,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打擊力度,共同維護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面臨轉型陣痛
有不少藥企加速轉型欲尋新增長點,但轉型未達預期陷入陣痛期。
羅欣藥業是曾經的抗生素龍頭企業,自借殼上市之后,業績滑落趨勢明顯。公司正在向創新型藥企轉型,但轉型不及預期,業績仍陷虧損。
恒瑞醫藥營收凈利潤持續下滑,而創新藥業務無法支撐企業業績。公司正在努力向創新藥轉型,但轉型面臨著諸多挑戰。
爾康制藥準備轉型做“醫藥和新能源”雙主業,目前正開展碳酸鋰產業鏈上游布局,重點推進鋰礦端的發展。近期,爾康制藥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1.48億元-1.98億元。
為提振市場信心,多家藥企回購股份。2月18日,之江生物、中源協和、宣泰生物等7家醫藥企業發布公告,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已有包括藥明康德、凱萊英、東阿阿膠在內的84家醫藥企業披露回購公司股份的董事會預案或股東提議,而2023年同期僅有11家。這84家醫藥企業的最高擬回購金額達到118.27億元,而2023年同期為3.71億元。擬回購藥企數量和回購金額均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