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馬永欣 見習生丨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1月16日,中國最大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百果園集團(以下簡稱“百果園”,02411.HK)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股價三天跌去了38%。
這一天,是百果園港股上市一周年之日,在此之前,公司提前官宣回購計劃,仍未能阻止資本逃離。
此前,百果園發布10年戰略規劃,實際控制人余惠勇“畫”了一個千億營收“大餅”,再提萬家門店。據悉,萬家門店計劃是百果園8年前提出的。
百果園從一家“賣水果”門店轉變為“賣模式”的企業。模式之下,賺錢難的加盟商,苦不堪言。
36億市值灰飛煙滅
1月16日,是百果園上市一周年的喜慶之日,但對于公司的中小投資者而言,是“噩夢”般的一天。
當日早盤,百果園以5.90港元/股開盤,低開1.67%。開盤后,股價快速下挫,盤中一度下探至3.91港元/股,最大跌幅為34.83%。全天交易結束,收報4.180港元/股,跌幅達30.33%,當日成交量1.08億港元。
股價為何大跌?在回應媒體咨詢時,百果園稱,公司目前經營一切正常,股價波動屬于資本市場的正常現象。
1月17日、18日,百果園延續下跌模式,跌幅分別為9.57%、1.85%。3個交易日,股價累計跌去了38.17%,公司36.39億元市值灰飛煙滅。
對于百果園,大部分消費者并不陌生,百果園的水果店開遍大街小巷。
江西人余惠勇,1968年出生,畢業于江西農業大學園藝系農業蔬菜專業,畢業后進入江西農科院從事食用菌研究和開發工作。2001年,余惠勇南下深圳,創立深圳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即百果園)。在經營模式方面,余惠勇走了彎路,從加盟到自營,又回到加盟。最終,依靠加盟模式,百果園取得了成功,在分散的中國水果市場蹚出了一條路。
百果園的上市之路也不乏曲折。早在2020年6月,百果園就曾籌劃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令人意外的是,5個月后,公司放棄港交所,改為沖擊A股市場,擬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2022年5月,公司再度改道,回頭沖擊港股市場。直到2023年1月16日,百果園才成功登陸港交所。
在港股上市首日,百果園的股價盤中最高達7.12港元/股,收報6港元/股,此后在5-7港元之間徘徊。
在港股市場上市一周年,部分限售股解禁,股價大跌的并不少見。今年1月16日,樂華娛樂暴跌77.84%。
在上市周年前,百果園拋出回購計劃。根據1月11日公告,百果園擬出資6.34億元回購股份,回購數量不超過1.18億股,回購價不超過5.96港元/股。
提前推出的回購計劃,未能對沖股票解禁而引發的資本出逃。
萬店千億的“大餅”
本次股價大跌前,百果園還發布了未來10年戰略規劃。
下一個10年,百果園的目標是實現門店數量超萬家,以百億營收為起點,向千億目標奮進。并將探索大型店、微型店、機場店、商場店等多元店態,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品牌出海將首選東南亞。
這一“宏偉藍圖”發布于1月5日,正是2024年剛開年。選擇此時發布戰略規劃,百果園的急迫心情暴露無遺。
2019年 ,營業收入為89.77億元。2021年、2022年,百果園實現營業收入102.92億元、113.14億元,同比增長16.21%、9.93%。2022年較2019年增長26.03%,三年累計增長不到30%。
在市場人士看來,千億營收,是余惠勇“畫”的一個漂亮的“大餅”。這或許是投資者不買賬、股價大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投資者對于百果園不再信任。
有消息稱,百果園開到100家線下門店時還在虧錢。因此,百果園積極尋求在全國范圍內擴張,2015年5月,公司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
這一年,百果園引起了資本注意,并蜂擁入股,公司累計完成8次融資。
2015年,天圖資本、廣發信德、前海互興合計出資4億元參與A輪融資。當年12月,公司獲得前海母基金等A+輪融資。2017年1月,公司獲得中金前海發展基金、招商局資本的戰略融資。2018年1月,公司獲得深創投、基石資本等15億元B輪融資。當年7月,公司獲得中金祺智投資的股權融資,以及自貿區基金、阿特列斯資本和中信農業產業基金的戰略融資。2020年3月,公司獲得先驅投資的股權融資。
此外,廣州越秀、紅土股權等多家VC/PE躋身股東行列。這些VC/PE等合計持股比例超過40%。
A輪融資后,余惠勇口出豪言:“5年后,百果園門店數量達到1萬家,年銷售規模做到400億元。”
2021年底,百果園線下門店5351家,分布在22個省市超過130個城市。到2023年6月底,門店數量為5958家。超期兩年半,門店數量仍距萬店有很大差距。
在2023年的中期業績會上,余惠勇重提“萬店計劃”,目標達成時間為2027年,百果園還有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到2042年開店3萬家。
加盟商的日子不好過
截至到2023年6月底,百果園在全國有5958家水果店,其中,加盟門店為5945家,自營門店僅有13家,較上年同期減少了3家,百果園高度依賴加盟模式。
在行業人士看來,百果園已經完成產業轉型,公司并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而是一家販賣模式的企業。
2019年至2022年,百果園實現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分別為2.49億元、0.49億元、2.30億元、3.23億元,2023年1-6月為2.61億元。除了2020年凈利潤大幅下降外,其余年度總體上呈增長趨勢。
那么,百果園的收入和利潤來自哪里呢?
百果園的擴張依靠加盟商,但與其他靠收取加盟費盈利的企業不同,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是向加盟商銷售水果等產品,還有收取的特許權使用費及特許經營收入。2021年及2022年,這些業務為其貢獻的營收占比均高達98.6%,其中前者的營收占比約97%。可以看出,加盟門店的數量,決定了其收入規模,進而影響利潤。
2021年、2022年,百果園的毛利率分別為11.24%、11.62%,凈利率為2.15%、2.71%。
在終端市場,百果園給消費者的印象是,水果確實好吃,但也確實很貴。從百果園的毛利率、凈利率來看,盈利能力并不高。
與此同時,百果園的加盟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競爭日趨激烈。
華中地區一小區有三個進出口,開有兩家百果園水果店,門店開了近10年。一家門店的店員稱,顧客都喊貴,生意很難做。該門店一名會員稱,5年前充值2000元,至今還有780元未使用。這些年來,消費者大多選擇網購水果,既便宜又好吃。
北京地區一加盟商表示,前些年生意還可以,這兩年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變了,門店很難賺到錢,甚至虧損。“所有產品都由集團統一供貨,賣不掉壓貨了也不能拒絕供貨,都是由加盟商自行承擔。要么便宜賣,要么爛了扔掉,加盟商承擔了不小的損失。”這名加盟商說。
不少加盟商稱加盟百果園后并不賺錢,因門店無法盈利,甚至虧本,也無法轉店。
街頭水果店、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渠道商的崛起,讓水果行業競爭加劇。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百果園新增門店數量分別為865家、431家,關店數量則分別為379家、230家。
百果園的單店收入在下降,公司在一線城市的單店年均收入已經從2019年的305.6萬元,下降至2021年的269.7萬元,2022年上半年僅為147.3萬元。2022年上半年,百果園加盟門店單店產品銷售收入為84.69萬元,2023年上半年降為79.60萬元。
加盟商的日子不好過,百果園的好日子會長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