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 姜雪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日前,知名潮流零售商KK集團在港交所遞表3個多月后,突然披露了更換整體協調人的公告。而這已經是該公司第三次沖擊港交所IPO的嘗試。
根據最新公告,KK集團曾于2023年7月31日委任摩根士丹利及瑞信作為其整體協調人。但自2023年10月13日起,集團已經終止委任瑞信為其整體協調人之一。
公告一出,給IPO進程連遭挫折的KK集團再度蒙上一層陰影。招股書顯示,KK集團3年多累計虧損達75.58億元,盡管今年一季度實現扭虧為盈,但背負著不小的債務壓力。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KK集團的負債總額仍高達135.51億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悉,在創立之初,KK集團依靠加盟為主、自營為輔的模式快速起步,然而加盟商們卻在合作兩年間選擇撤離。招股書顯示,加盟商的數目從2020年底的85家降至2023年3月底的36家,降幅超過57%。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曾有加盟商公開舉報KK集團稅務違法問題,近期,稅務機關對KK集團進行了查處,要求其補繳稅款及加收滯納金合計約400余萬元。
鰲頭財經注意到,由于旗下運營第三方品牌眾多,質檢問題成為重中之重。自成立以來,KKV門店產品真假混賣的相關投訴屢見不鮮。2022年5月,KK集團就曾因違規從事商業特許經營,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30萬元罰款。
業績增長乏力、加盟商紛紛“出走”之下,三闖港交所的KK集團,究竟能否順利成為“潮流零售第一股”?
被稅務部門追繳稅款超400萬元
近期,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KK集團”)被檢舉稅收違法,深圳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對其進行查處,要求其補繳稅款及加收滯納金合計四百余萬元。
據了解,2021年末,張爍(化名)向深圳市稅務局稅收違法舉報中心提交了KK集團涉嫌稅收違法行為的相關證據及舉報信,隨后深圳市稅務局將此案移交給深圳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偵辦并立案。
經過深圳稅務稽查機關兩年多調查取證,深圳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于今年8月對KK集團被檢舉稅收違法行為的事項立案查結。據檢舉稅收違法行為簡要告知書顯示,查補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司稅款2473232.44元,加收滯納金1564133.94元,合計4037366.38元。
對于上述告知書中給出的結果,張爍存在異議,并再次向深圳市稅務局福田分局進行檢舉。9月11日,深圳市福田稅務局下發簡要告知書,告知書顯示,經審核相關材料暫未發現異常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KK集團第一次被罰。2022年5月,KK集團就因特許經營權違規被舉報,并遭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30萬元。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KK集團旗下KK館、KKV、THE COLORIST調色師等三個品牌自從首次訂立特許經營合同之日起15日內,未依法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涉嫌違規招募加盟,違反了《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22年5月20日對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作出行政處罰,罰款30萬元。
此外,還有不少網友在公開投訴平臺上透露,KKV門店存在產品真假混賣現象,市場口碑亟待重建。據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鰲頭財經以“KKV”檢索注意到該品牌共涉及77條投訴,投訴內容大都是食品存在異物、售賣過期產品、商品發霉、店員服務態度差等。
三年巨虧76億,重度依賴第三方商品
資料顯示,KK集團成立于2015年,首家門店KK館專注于零售美妝、零食等進口快消品的銷售與品牌運營。隨著業務不斷擴張,除KK館外,KK集團旗下還陸續開設了KKV、THE COLORIST、X11等多個連鎖零售品牌,迅速覆蓋到生活、美妝、文化潮流、進口商品等眾多領域。
根據最新招股書數據,截至2023年3月31日,KK集團共有門店690家。其中“KKV”共有387家、“THE COLORIST”共有196家、“X11”有47家、“KK館”有60家。對于門店的擴張計劃,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2023年計劃新增270家門店。
但從經營數據來看,KK集團急速擴張的同時,也陷入了“擴張虧損”怪圈。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3年第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期”),KK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46億元、35.24億元、35.51億元和14.46億元。不過,從營收走勢來看,2022年后,KK集團的營收增長陷入停滯,從2021年同比114.09%的增幅驟降至0.77%。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KK集團實現凈利潤分別為-20.17億元、-56.81億元、0.62億元和0.78億元,合計虧損達到75.58億元。
KK集團對此解釋稱,2020、2021年出現大幅虧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所導致,并不代表公司實際經營出現問題。
不過,鰲頭財經注意到,即便不包括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020年-2022年,KK集團經營虧損也分別達到1.43億元、2.38億元和3.23億元,經調整后凈虧損分別為1.71億元、3.04億元和4.12億元,都未能實現盈利。2023年第一季度,KK集團的經調整凈利潤為8594.8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然而,短期的業績抬頭并無法讓KK集團徹底擺脫虧損的陰霾。事實上,其2022年底的虧損門店達到了248家,占門店總數的35%;2023年一季度虧損門店仍有92家,占門店總數的13.3%。
對于業績虧損的原因,鰲頭財經注意到KK集團商品來源有近90%均為第三方品牌,自有品牌的商品占比非常小。而第三方品牌的特點,就是毛利率不突出,直接拖累公司的盈利能力。以2022年為例,KK集團旗下自有品牌的毛利率高達52.3%,而第三方品牌毛利率僅為36.8%。
同時,2022年KK集團作為貨品超過2萬種的集合零售企業,對前五大供應商的貨物采購比例達到6.6%,雖然較2020年的18.1%下降了11.5個百分點,但是目前這個比例還是太高,這對于KK集團提升整體議價能力不利。正是由于對第三方品牌的疏于掌控,拖累了KK集團的整體盈利水平。
加盟商節節撤退,資金面臨嚴峻危機
事實上,KK集團前期能夠實現快速擴張,離不開加盟商的助力。招股書顯示,2019年KK集團門店數為211家時,其中加盟門店有164家,自有門店僅47家。2020年,門店數增至556家,其中加盟門店達424家,自有門店為132家。這也是加盟店數量達到頂峰之時。
而加盟商能夠快速開店,這也與KK集團的“幫助”有關。招股書顯示,前期為了吸引加盟商加入,KK集團曾向加盟商提供利率為10%-12%的無擔保計息貸款,以為其相關門店的營運(包括有關門店初創、裝飾相關的開支及成本以及其他營運相關開支)提供資金。
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6月,兩年半時間內,KK集團向加盟商提供的貸款及預付款累計達5.6億元。同時,2019年-2022年10月31日,KK集團分別向10家、32家、22家及14家加盟商提供計息貸款,來自加盟商貸款的利息收入約為522萬元、2995萬元、3970萬元、3419萬元、759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貸款給加盟商開店,對于KK集團來說,既避免了自己開店的重資產投入,又可以收取來自加盟商的貸款利息,還可以從加盟門店中獲取收益,可謂是一舉三得。”不過,自2021年6月30日起,KK集團停止了對加盟商的這項“扶持”計劃。
那么,KK集團向加盟商提供貸款合規嗎?根據《貸款通則》第21條及第61條,僅有持牌金融機構可合法從事放貸業務,非金融機構的公司之間的貸款則被禁止。
或受此影響,從2021年起,KK集團的加盟店數量成倍式下滑。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3月31日,公司門店數分別為721家、707家和690家。其中,2021年加盟商數量由2022年的424家下降至357家,2022年則驟降至114家,今年3月底又在此減少至兩位數,僅有95家。
與此同時,公司加盟商數量由2020年末的85家變為2023年3月底的36家,減少了一半多;從2022年至2023年一季度只有5個新增加盟商。
而加盟商加速出逃,直接原因或許是門店經營業績不佳,加盟商盈利困難。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加盟店的單店月均GMV通常都低于自有門店,甚至低出不少。例如2020年前開設的門店,在2023年一季度,自有門店的GMV平均可以達到82萬元,但加盟店的GMV卻只有48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盟商紛紛離場之后,KK集團只能通過加速開設自有門店,或是直接出資收購加盟門店的方法,來維系公司的門店規模。此舉雖然保證了KK集團的規模擴充,但另一方面,卻加劇了公司的重資產模式,也對其盈利能力再次形成重大威脅。
目前,KK集團仍背負著不小的債務壓力。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KK集團的負債總額分別為58.24億元、138.31億元、137.62億元。今年第一季度末,KK集團的負債總額仍高達135.51億元。
從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看,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KK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68億元、4.66億元、2.48億元。今年第一季度,KK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增加到了5.67億元,但相較其高額負債,仍顯得微不足道。
總體來說,KK集團雖然在經緯中國、洪泰基金等知名投行的加持下,頂起了內地零售“獨角獸”的光環,但由于KKV門店快速擴張以及大量SKU,導致的造血能力偏弱,盈利也一直處在下滑狀態,再加上加盟模式存疑、行業競爭激烈,未來所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