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姜雪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在董事長、總裁孫明濤帶領下,東方集團(600811.SH)不僅業績“每況愈下”,其說一套做一套“忽悠式”回購方案接連遭到監管處罰。
9月13日,上交所對黑龍江第一家上市民企——東方集團及時任董事長孫明濤下達了予以公開譴責的決定。在此之前,黑龍江證監局已經向其下發了采取警示函措施的決定。
究竟是什么事件引起多個監管部門如此強烈的反應呢?事件起源于2022年3月,東方集團發布《股份回購報告書》,自3月25日起,以4億-6億元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票,用于注銷減少注冊資本,為期一年??傻狡诤?,東方集團只回購40.58萬股份,金額僅100.16萬元,僅為回購金額下限4億元的0.25%。
據了解,東方集團成立于1992年,在1994年就登陸了上交所主板,公司核心主營業務為現代農業及健康食品產業,還有部分地產業務,公司盈利長期靠投資收益支撐,而投資收益主要靠參股民生銀行(6000016.SH)等公司。
在業績表現上,近幾年公司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2022年,東方集團凈利潤持續下滑,其中2021年更是虧損17.19億元,加上2022年的9.96億元的虧損,兩年合計虧出27.15億元。
此外,東方集團還存在較大的財務壓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有息負債規模在147.2億元,而賬面貨幣資金僅為48.13億元,上半年的財務費用超過5.4億元。
因股份回購事項違規
遭上交所公開譴責
9月13日,東方集團公開信息顯示,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濤因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被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
事件起源于2022年3月,東方集團發布《股份回購報告書》,自3月25日起,以4億-6億元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票,用于注銷減少注冊資本,為期一年。
鰲頭財經注意到,東方集團此次回購進度頗為緩慢。2022年9月,東方集團披露回購進展,彼時此次回購股份期限已經過半,但公司尚未實施回購。
截至2023年3月24日,本次回購期限已滿,東方集團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40.5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1109%,使用資金總額為100.16萬元,僅為公司披露的回購金額下限4億元的0.25%。
杯水車薪的回購,對于東方集團的股價也沒有起到提振作用。K線圖顯示,推出回購方案后,2022年3月初東方集團股價出現短期上揚,達到3.83元/股。經過一年的震蕩,4月24日收盤,東方集團2.29元/股。
而未足額完成回購承諾,東方集團也受到了監管處罰。4月23日,東方集團公告稱,公司未按照回購股份報告書約定實施回購,黑龍江證監局決定對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并計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另經核實,針對本次回購事項,上交所曾于2022年9月30日發出監管工作函,督促東方集團及時根據披露的回購計劃履行回購義務,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但是經監管督促,東方集團之后仍未及時履行回購義務,違反相關規定,因此上交所決定對東方集團及時任董事長孫明濤予以公開譴責。對于上述紀律處分,將通報中國證監會和黑龍江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并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而對于這波“食言”,東方集團給出的解釋是,受國內市場需求收縮、市場預期轉弱等因素影響,公司2022年核心主營現代農業及健康食品產業銷售業務疲軟,油脂加工業務量縮減,加之農業板塊相關項目推進速度和房地產業務資產處置未達預期,尚未實現資金回籠。
事實上,從此前時間線梳理,東方集團回購無法完成或早有預兆,房地產處置業務還尚未完結,公司再次大手筆收購聯合能源。
據了解,2022年東方集團投資7.23億美元收購聯合能源25%股權,公司稱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支付。由于標的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與生產,與東方集團主營業務農產品加工和土地及房地產開發不具有協同性。東方集團此筆關聯收購也被監管部門質疑,在短期債務壓力較大、債務負擔較重的情況下進行跨行業投資,是否具有必要性。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東方集團雖然賬面貨幣資金有48.13億元,但短期借款這一項就高達驚人的82.67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高達38.55億元。顯然,貨幣資金遠遠無法覆蓋短期債務,其資金鏈緊繃,上半年流動負債總計147.2億元。
正如東方集團董事長孫明濤此前在采訪時所透露的,“在保證主營業務運營資金外,還要優先保障項目的順利推進,對回購未能如期完成深表歉意”。
押注海水提鉀項目
能否成為“救命稻草”?
資料顯示,東方集團成立于1992年,核心主營為現代農業及健康食品產業,公司于1994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目前,東方集團參與控股3家上市公司,包括民生銀行與錦州港(600190.SH),以及位于港股的聯合能源集團(00467.HK)。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東方集團業績均不盡人意,出現連續下滑,2018年—2020年,東方集團凈利潤分別為6.56億元、5.84億元、2.4億元,同比變動幅度分別為-14.74%、-10.99%、-58.8%。2021年和2022年,更是分別虧損了17.19億元、9.96億元,兩年合計虧損27.15億元。
進入2023年,東方集團業績仍未扭虧,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67億元,同比下降35.19%;實現凈利潤-1.43億元,去年同期為2609萬元。
對于營收下滑,公司表示主要是因為報告期公司大宗農產品貿易量縮減導致收入減少;而虧損則主要是因為房地產業務由于部分資產處置工作預計完成時間較原計劃有所滯后、以及房地產項目虧損導致房地產業務較去年同期虧損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財報中的虧損相較于此前半年度業績預告虧損高近20%,此前公司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凈利潤為-8000萬元到-1.2億元,扣非凈利潤為-1.45億元到-1.85億元。
具體業務來看,在農業和食品方面,上半年公司品牌米業務實現營收2.41億元,同比增長1.69%;東方銀祥油脂實現營收5.78億元,同比下降21.71%;銀祥豆制品實現營收7715萬元,同比增長6.61%;公司其他農產品購銷業務實現營收28.92億元,業務量縮減。
在農業產品營收出現收縮的同時,房地產業務則成為了其主要虧損因素,上半年東方集團子公司東方安頤實現營業收入3052萬元,主要為二級開發業務交房收入和物業收入,實現凈利潤-5.87億元。
主業持續低迷,東方集團也在謀出路。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公司一直大力推進的海水提鉀項目終于迎來重大進展。據了解,東方集團海水提取氯化鉀項目是以海水為原料,通過海水汲提、沸石離子篩富集、蒸發、冷卻等物理過程生產氯化鉀產品。
今年6月29日,公司表示海水提鉀項目(一期)選址福建省莆田市,目前已開始動工建設,計劃產能10萬噸/年,預計建設工期10個月。在一期項目投產后,將擇機啟動二期項目建設,擴大產能。
對于為何推進海水提鉀項目?東方集團表示,一方面是基于國內鉀礦資源匱乏,海水提鉀技術是未來解決國內鉀肥資源短缺的一種路徑。
另一方面,從利潤角度考慮,目前海水提鉀成本較鉀礦提取等方式要高,由于國內鉀肥價格也存在進一步下跌的可能,會進一步減少項目利潤空間,但從長遠發展考慮,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效應,海水提取氯化鉀的成本也將隨之降低,國內鉀肥價格逐步企穩,項目仍存在盈利空間。
行業人士表示,作為農業生產必需的大宗戰略物資,鉀資源的充足與否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東方集團在通過多方舉措推動轉型升級的同時,還需要注意每個產業都有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