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陳力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據中國網財經、上海法治報等媒體報道,根據企業年報,“熱源配套”成為上市公司亞星化學(600319.SH)被列為管理層關注的兩大風險點之一,給這家戴星又摘星、如今又轉虧的企業造成壓力。而這一切,與亞星化學的最大熱源供應商龍之源公司多年的設備升級困境有關。
亞星化學命運多舛
搬遷、摘星后又遇新問題
天眼查資料顯示,濰坊亞星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1994年,2001年3月26日登陸上交所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是化聚乙烯(CPE)、離子膜燒堿、水合肼、ADC發泡劑等高科技化學產品,同時從事新型化學材料的開發和研究。主要產品包括氯化聚乙烯、ADC發泡劑、水合肼和燒堿。
近年來,亞星化學的發展之路可謂“命途多舛”。
2019年9月,亞星化學收到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通知,稱亞星化學的生產廠區位于中心城區,生產的產品屬危險化學品,周邊商鋪密集、居民眾多,市政府決定對公司位于寒亭區北海路以東、民主街以北的生產廠區實施搬遷關停,并嚴格落實2019年10月31日前關停的時序要求,確保完成任務。
公司生產廠區全面停產。亞星化學向上交所申請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公司被戴帽為“ST亞星”。
2019年10月,亞星化學公告稱,公司生產廠區將搬遷至濰坊市下轄的昌邑市下營工業園區,公司擬通過全資子公司濰坊亞星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位于昌邑市下營工業園區的新廠區開展建設。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稱已建成投運,并同步推行多個搬遷復建項目。
上述搬遷重建項目均已完成項目備案手續。5萬噸/年CPE裝置項目、12萬噸/年離子膜燒堿裝置項目及1.2萬噸/年水合肼(濃度100%)項目投資金額分別為3.518億元、3.13億元、3.86億元,合計總投資金額預計為10.502億元,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征收補償資金。
上述新廠區的5萬噸/年CPE裝置項目至2021年6月開始正式投產。除5萬噸/年CPE裝置項目外,12萬噸/年離子膜燒堿裝置項目也已建成投運。公司認為,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推進公司異地搬遷工作,圍繞CPE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逐步恢復公司經營及市場競爭地位,規避停產搬遷對公司帶來的影響。
亞星化學曾在年報中表示,公司CPE產品采用鹽酸相法,噸CPE耗蒸汽1.5-2噸。亞星化學主要能源之一為蒸汽,采購模式主要為外購,僅2022年采購量就達49720噸,耗用量48505噸。
為化工產業園提供熱源的企業,主要用煤生產出工業蒸汽,用于像亞星化學這樣的公司的工業生產經營。
為昌邑市下營工業園區提供熱源供應的企業,是昌邑市龍之源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為昌邑當地人張建寧。張建寧方面不但投資建設了下營工業園集中供熱項目,還投資了昌邑市的柳疃工業園集中供熱項目,與兩家工業園的管委會簽訂了項目投資協議,前者約定“保證乙方供熱區域(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不再審批同類供熱企業和不再審批供熱鍋爐(余熱鍋爐除外)”,后者約定該項目“為園區唯一的供熱站”。
讓亞星化學沒想到的是,熱源竟然會出現問題,導致企業出現經營風險。
據上海法治報報道,亞星化學剛搬遷過來的2019年,問題就出現了,因環保新政策,山東省要求淘汰35噸以下燃煤鍋爐,龍之源公司向政府申請集中供熱鍋爐升級改造一直未獲批準,在園區用熱需求不斷增加、鍋爐燃煤指標和環保排放指標都不夠用的情況下,若繼續生產會發生超排違法,所以龍之源公司被迫減產、減排。
經談判,園區承諾熱源企業排放超標不予處罰,龍之源公司于2019年11月7日恢復生產,但設備升級申請仍未獲批。
據中國網財經、上海法治報報道,企業負責人張建寧和多名高管隨后幾天內因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被刑事拘留。
曾接受上交所問詢
熱源風險寫入年報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亞星化學CPE(氯化聚乙烯)銷售收入約為4.83億元,占比約為57.01%。2023年一季度,公司該產品營收約為1.25億元,占比約為61.40%。
亞星化學在兩份年報中,均將“新廠區搬遷項目建設未能按計劃達產達效的風險”,列為管理層當年關注的兩大風險點之一。
其中,亞星化學反復提及:不排除在項目建設以及后續調試開車階段受到園區熱源配套進度等因素導致項目建設延后或收入、效益增長遲滯的風險。
2022年,因業績預告相關事項,上交所要求亞星化學說明供應商情況,亞星化學回復了上交所問詢函。根據披露,龍之源公司以1542.14萬元交易金額成為2021年亞星化學的第三大供應商,供給產品為蒸汽,以管道輸送至亞星化學。
據中國網財經報道,龍之源公司也是亞星化學2021年度前十名供應商中唯一一家蒸汽供應商。
但熱源供應問題持續多年未得到徹底解決。龍之源公司股東戴志杰稱,自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31日,企業數十次遞交設備升級申請卻一直未獲準,2021年11月1日兩個園區的供熱鍋爐一度被關停,園區企業因此被迫停產停工。有知情人表示,這一情況讓園區的入駐企業損失很大。
龍之源公司至今仍在為園區提供熱源服務,但去年底已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有關部門僅批準企業將鍋爐改造成3臺40噸/小時的臨時性過渡性改造方案,在該公司申請建設2臺150噸每小時的燃煤供熱鍋爐未獲批的情況下,批準了另一家企業在龍之源的隔壁,建設3臺150噸每小時的燃煤供熱鍋爐項目,由此認為政府違約,要求繼續履行合同,停止隔壁熱源項目的建設。
訴訟一審被駁,法院認為新項目是在龍之源設備升級改造項目未獲批的情況下為彌補供熱缺口而建設,是為了公共利益,不存在過錯。龍之源上訴,認為供熱缺口和所謂的公共利益均不存在,被告違約在原告特許經營許可的范圍內建設同類項目,侵犯了原告合法權益,同時認為即使存在公共利益也不應違約。
上述訴訟處于二審審理當中。而據上海法治報報道,龍之源公司及公司董事長張建寧等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一案,法院一審判處張建寧有期徒刑10年6個月,案情與熱源問題緊密相關,判決書顯示部分交易即由“現金煤”與正常交易構成,龍之源公司方的辯護律師認為涉案企業實際上是從上游公司買煤后,將超出生產需要的部分煤炭交由他人無票銷售,但這屬于銷售煤炭不開票的行為,而并非虛開,因為購銷合同中的煤炭交易是真實存在的,這部分煤在業內被稱“現金煤”,一直是行業潛規則。
律師認為,該行為既沒有騙取增值稅的故意,也沒有造成增值稅的損失,不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龍之源公司和張建寧因此提出上訴,目前案件也在二審審理中。
張建寧的妻子表示,工業園的熱源企業,有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長的特點,所以很多企業不愿意參與建設,原以為熬過了前面一度四處借賬的那些年,后面肯定能發展起來,沒想到發生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據上海法治報報道,經查詢,普洛藥業(000739.SZ)、天宇股份(300702.SZ)、金晶科技(600586.SH)等多家上市公司子公司即坐落在兩家公司所覆蓋的工業園區之中。由于配套問題,園區企業擴建受到影響。
亞星化學甚至曾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未來為了有效保障蒸汽的穩定供應,公司將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
2022年5月10日復牌后,*ST亞星變更為“亞星化學”,撤銷退市風險警示。但據經濟導報報道,“即便順利摘帽,上述公司的經營仍面臨一定困難,需要公司尋求突破路徑”。
日前,山東濰坊上市公司亞星化學披露2023年半年報。期內,公司實現營收約4.19億元,同比增長4.23%;歸母凈利潤約為-4626.78萬元,同比由盈轉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