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 陳力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在多晶硅料價格上漲之下,顆粒硅因成本優勢,成為部分企業追捧的對象,并正計劃投入巨資擴大產能。市場上還一度傳出,顆粒硅大有取代棒狀硅的聲音。當下,在不少主流硅片廠商中,顆粒硅摻雜比例已大幅提高,甚至達到25%左右。此外,顆粒硅經過多年發展,也已有一定技術突破。不過,也有技術專家認為,顆粒硅一般摻雜比例最多到20%,再多就很影響質量了。那么,顆粒硅真的是“黑科技”嗎,其價格優勢能成為長期立足的“通行證”嗎?
不是“高科技”,更不是“黑科技”
要想搞清楚顆粒硅為何受到熱捧,還要先談談多晶硅。多晶硅是單質硅的一種形態。熔融的單質硅在過冷條件下凝固時,硅原子以金剛石晶格形態排列成許多晶核,如這些晶核長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則這些晶粒結合起來,就結晶成多晶硅。多晶硅具有半導體性質,是極為重要的優良半導體材料,廣泛用于光伏、半導體等行業。棒狀硅和顆粒硅是多晶硅原材料里常見的類型。棒狀硅是采用目前主流的生產工藝改良西門子法生產,而最近被熱炒的顆粒硅則是采用硅烷流化床工藝生產的。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多晶硅生產的兩大技術路線相繼問世,其中西門子法通過多次技術迭代一直引領行業前行,成為世界的主流路線,而流化床法作為第二技術路線也在持續進步。在多晶硅短缺之前,REC硅和MEMC電子材料公司就已經應用流化床反應器(FBR)技術,并在美國華盛頓州摩西湖和德克薩斯州帕薩迪納生產顆粒狀多晶硅。在2006年REC硅投資建設流化床生產多晶硅,結合硅烷法多晶硅混合投料在下游使用的階段,流化床技術生產多晶硅的技術優勢就引起所有多晶硅制造商的注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多晶硅制造龍頭德國Wacker跟進這一技術的研究。但是當時,多晶硅主要還是半導體的材料,太陽能光伏產業尚未掀起投資狂潮。而由于安全性較差、爐壁沉積、流態化控制、產品純度控制等問題,顆粒硅未實現大規模應用,流化床生產半導體用多晶硅顯得很遙遠。
西門子法多晶硅“最大”的威脅在2008年,因多晶硅緊缺,彼時REC硅和MEMC的優勢在晶硅太陽能市場大展神威。由于多晶硅電池比單晶電池的市場更為火爆,顆粒硅可以為西門子法多晶硅填充縫隙,投爐的量會增加20%以上,并且它的生產成本是當時最廉價的方式。這種優勢直接影響當時所有多晶硅生產企業,在投資建設時不得不將顆粒硅作為新的技術風險加以考慮。從這個時候開始,流化床法也開始有了與改良西門子法相競爭的趨勢。2013年以后,由于美國對中國的光伏實施反傾銷政策,中國多晶硅市場出現了“過剩”,價格不斷下調,直接影響了顆粒硅的收益。而2018年隨著“531”新政出臺,REC硅宣布停止摩西湖顆粒硅生產線。因此,從當前的角度來看,顆粒硅并不是“高科技”,更不是“黑科技”,而是六七十年前就有的舊技術。同時,由于改良西門子法的不斷更迭進步,顆粒硅在歷史的舞臺始終只是“最佳配角”的存在。
硅料價格猛漲,顆粒硅重回大眾視野
當下,顆粒硅重回大眾視野,也得益于其一大特性——便宜。目前,多晶硅主要的生產工藝是改良西門子法,西門子法自1950年代被開發以來,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始終是多晶硅最主流的生產工藝,份額占比達95%以上。因此,通常情況下,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也被簡化稱為“多晶硅”。多晶硅也是一將功臣萬骨枯的行業,相關企業打得頭破血流,最終呈現強者恒強的局面,價格也不斷下探。回溯光伏產業過去十余年的發展,光伏成本從50元/W下降到了4元/W左右,多晶硅環節的持續降本為光伏平價上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改良西門子法工藝在其中居功至偉。隨著我國光伏、半導體等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大,對多晶硅的需求增加,而由于近年來全國多地工業硅限產等原因,多晶硅供給端跟不上需求端,導致我國工業硅價格近兩年間持續上漲。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21年年初到2022年6月份,單晶復投料的價格上漲了超過2倍。截至7月份第三周跟蹤數據顯示,硅料價格最高已經觸及31萬元/噸,相比2021年初上漲了250%,創下了近10年來的新高。根據硅業分會估測,2022年,全年國內硅料產量預計約78萬噸,硅料總供應量約88萬噸。根據國家能源局的預測,假設全球2022年光伏裝機在240-280GW之間,按1GW裝機需要消耗約0.35萬噸硅料計算,預計2022年硅料需求區間約為84-98萬噸左右,整體看硅料供應仍略有不足。此時,對于部分技術規模優勢不足的硅料企業而言,顆粒硅生產在理論上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又讓其重回大眾視野,成了部分企業“奔赴”的產業。
通過提高摻雜比例刷“存在感”
對于鋰電池而言,當下有著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之爭,兩者處于持續的“你追我趕”,相互交鋒地局面。
那么,作為“配角”的顆粒硅,能否當一回“主角”? 上面提到,硅片廠家一般采用大部分多晶硅料加一小部分顆粒硅料摻雜的做法,這樣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當下,在硅料緊缺,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顆粒硅在摻雜比例上提高到了25%左右。不過,也有技術專家認為,顆粒硅一般摻雜比例最多到20%,再多就很影響質量了。顯而易見,顆粒硅的生存空間目前仍僅作為一種“輔料”,用來降低成本。要想成為主角,顆粒硅必須要在技術上實現顛覆。由于采用硅烷流化床法(SiH4→Si+2H2),加熱裂解使得硅中含氫量較高,同時制造過程中使得小顆粒硅被吹起,很容易撞到內壁,而內壁主要由碳組成,使得顆粒硅含碳量高,雜質較多。在連續大規模生產后,顆粒硅的產品的質量很難完全保持一致,硅料的品質會出現一定的差異。不僅如此,雖然顆粒硅的電耗、單位投資額以及人工成本方面相比塊狀硅具有理論上的優勢。但運用到實際中,由于“氫跳”、顆粒硅撞擊器壁等問題,會造成生產工序的中斷,并引起碳基內襯、加熱線圈、石英坩堝等部件的損壞,同時由于生產工藝中粉末比例較高使得成品率偏低,從而在硅元素單耗方面產生了較大的額外成本。當然,隨著后續廠商的生產工藝的改善和技術的提升,顆粒硅生產的這些問題也有望得到進一步的解決,但什么時候能徹底解決,其品質能和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媲美,依然是個未知數。更為重要的是,用來降低成本的顆粒硅,在硅料價格下降之后,還能成為“香餑餑”嗎?有光伏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硅料價格的漲勢仍未停止,預計三季度還將保持繼續上漲的態勢,“甚至四季度也難出現明顯下跌”。據PVInfoLink預測,2022年初、2022年底和2023年底的硅料環節的產能規模分別為264GW、442GW和663GW,今年和明年的增幅分別將達67%和50%。這意味著,到2023年,硅料或將開始充分緩解供需矛盾。當下,國內部分企業,甚至上市公司在加碼顆粒硅產能,而新建的產能要實現量產還需要一段時間建設。然而,“開工”沒有回頭箭,投資者應該注意,當新建顆粒硅產能投產時,恐怕這些盲目擴產的企業將落得“一地雞毛”,自身也將受到直接波及。總而言之,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顆粒硅當前如沐春風,大概率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