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 高原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四月以來,上海陷入嚴重的疫情。我在不少上海朋友的微信中,看到他們的各種情況,雖有惻隱但很難感同身受。沒想到現在,我也居家隔離了20天。
在此之前,我被人熟知的身份是從業20多年的媒體人,現在則是處在管控區的北京市房山區居民。
4月22日至5月12日,20天內房山新冠感染者已達267例,僅次于朝陽區,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不過意外的是,我和周邊鄰居的生活物資保障并沒有出現大問題。
重點為我們保供的,是房山本地的華冠超市。這家區域性超市用房山62多家門店、2000名員工服務了封控區管控區45萬人,而且從我和鄰居的體驗來看,物資配送一直順暢。
抗疫保供中,外賣、團購等互聯網平臺備受關注,離我們最近的線下商超卻低調甚至沉寂,為什么華冠可以成為保供主力?我把自己20天隔離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出來,管窺疫情下零售行業的新動向。
團購外賣都不靈了,我在京心買到了鹽
4月23日是個天氣不錯的周六,我帶著外甥去圖書館沒多久,社區微信群中的一則“緊急通知”打亂了計劃。“根據我鎮疫情防控政策,目前我社區處于封控狀態,小區居民只進不出,今日社區居民全員核酸檢測,請居民朋友們在家耐心等待。”
之后便是相隔一條馬路的山水匯豪苑等三個小區相繼出現確診病例,被劃為高風險區。房山的疫情迅速蔓延,封控管理擴大到19個村、12個社區。我也開始了幾乎一天一核酸的居家隔離生活。
我在隔離的第三天便遇到了“吃”的問題:家里沒鹽了。“你一個關注互聯網行業的媒體人,手機上還沒有幾個買菜軟件嗎?”媳婦把買菜寄托于外賣和團購,然而打開了某團、某點才發現,蔬菜的品類少得可憐,調味品更是沒有。能否團上要拼手速、憑運氣,連配送也是隔日達。
這時群里有了新消息,一封《竇店封控社區保供安排》的word文檔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打開文件是京心小程序的二維碼。
掃碼后發現這個京心比團購平臺方便不少,在某點上選完菜品經常被告知“已排滿”無法下單,而在京心上則沒有這個問題,不僅基礎的家常菜品有保障,水果、零食、調味品一應俱全,而且也沒有限定起送價。我立馬下單食鹽,解決了燃眉之急。
之后我才知道,京心是我們這里的連鎖超市——華冠超市的線上平臺。其實對于房山人,華冠超市并不陌生:它起家于房山,在房山、豐臺、朝陽和河北涿州等地有70多家門店,其中在房山就有60多家,可以說是房山居民家門口最大的菜籃子,很多當地居民日常的采買都會選擇這里。正因如此,華冠超市成為房山區的重點保供單位。
有了第一次的購物,我開始留意這個京心小程序。我發現京心每天銷售的商品都會有變化,履約效率也高出其他平臺不少,起初的幾天中午12點前下單次日上午送達,12點后的則次日下午送達,到了后期甚至可以當日下單當日送達,甚至可以一天兩送,我對吃的恐慌從這時開始消散。
60多家門店充當45萬人的菜籃子
我所處的竇店鎮是居住著40多萬人口的超級社區,保供的難度可想而知。
整個房山區有28個鄉鎮街道,華冠超市承擔了其中15個的保供任務,共設置了210多個物資配送點位,覆蓋20萬居戶,45萬左右的居民。
很多人都會線上購物,很少人知道小到一根黃瓜是怎么進入到顧客手中的。平時,一根黃瓜到達餐桌要通過下單-分單-揀貨-配送這一流程,在這之前,還有從產地到倉、從倉到店的供應鏈條。
但進入封控狀態,要賣出一根黃瓜,并且在切斷防疫傳播鏈的情況下送貨上門,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個環節是供應。“23日疫情突發后,華冠超市連夜啟動了應急預案,在備貨上更是早做了準備。”華冠超市公關負責人楊煥平對我說,“華冠作為保供重點單位早有疫情應急預案,在米面糧油等可貯存物資上做了大量儲備,重點門店的備貨量達到了平時的10倍。”
在保供商品的選擇上,京心平臺每日上線50到80個品類,在重點保供小區則達到了上百種,同時還根據后臺數據每日對品類動態更新,保證了居民的口味選擇。
第二個環節是分單和分揀。由于疫情封控,華冠接近三分之一的員工居家隔離,部分門店也不能開放營業,這時候華冠總部和一些不能開放營業的門店迅速由店轉倉,同時組織了2000名員工的保供突擊隊,其中400名員工進入閉環,既在不與社會面接觸的情況下實施全流程、全封閉作業。“幾乎都是連軸轉,每天忙到晚上兩三點,第二天七點起來又開始新一輪工作”楊煥平說到。
華冠員工郭明就是其中一員,疫情之前,他的胳膊受了傷,疫情開始后,盡管胳膊仍未拆線,他仍然投入工作,在閉環管理下開著叉車在大倉中奔忙。
為了增加配送效率和配送更精準,華冠超市針對管控小區設置了多個點位,點位內的居民可通過京心選擇門店就近下單,華冠再根據數據處理過的訂單信息分單、分揀。
“竇店區域我們一共設置了60個點位,大約覆蓋了4.5萬戶、10萬左右居民。”楊煥平說到,“我們的員工從分單開始便按照不同點位處理訂單,人員根據點位分成好幾個組,每晚分單、分揀的工作要持續到深夜。我們前端的工作量雖然大了,但能減輕后端志愿者的工作量,商品也能盡快送到居民手中。”
最后的環節是配送。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華冠400名員工組成了“敢死隊”進入疫區完成配送工作。
“進入疫區配送有可能會被隔離,這時公司的一幫小伙子自告奮勇走上了前線。”楊煥平介紹,“為了在保證居民需求的同時配合防疫大局,他們就隔離一批,再上一批。”
在配送過程中,物流車輛早晚消殺,配送人員早抗原晚核酸,商品在分揀完成和送達點位后分別進行消殺,最后一百米的配送則由社區志愿者完成。
平常在超市能輕易買到的黃瓜便這樣突破重重困難送進了消費者家里。華冠送出的不止是黃瓜,數據更新:截止到5月12日22:00,華冠共保供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15個社區/村點位,約20.35萬戶、45.13萬人,累計接收配送物資約3000噸。
這改變了我的認知。在這次封控經歷中,華冠這樣區域型、百姓身邊的超市解決了45萬人的吃飯問題,其價值與全國性的互聯網平臺或大型商超同樣重大。
這一次,京東站在了臺后
華冠第一家門店開設于1995年,現在70多家門店,位居2020中國連鎖百強第75位。雖然只是一家區域性商超,但華冠2014年就開始與京東開啟O2O的深度合作,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
2021年初,華冠被京東全資收購,其在京東幫助下推出的京心APP和小程序,就是其用戶線上購物的核心渠道。通過京東,華冠超市獲得了跟七鮮等新型商超一樣的數字化能力,即便面對突發的疫情挑戰也能有效滿足需求。
“如果沒有數字化,我們的保供進行不下去。”楊煥平介紹,“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某家門店的某種商品缺貨了,我們的數字化后臺會馬上提交缺貨信息,物流中心看到后會快速補貨,總部也會通過‘云超’功能讓商品快速上架,從總部分揀發貨。”
在京東大商超京心項目負責人魏威看來,華冠的“房山抗疫保供模式”實現了四個不受限。
首先是“精準定位不受限”。京心按照政府封控區的社區、行政村精確劃定“電子圍欄”,設置專用的虛擬門店。虛擬門店的作用在于更廣泛的覆蓋居民、更多樣化的提供商品。疫情初期,華冠的一些門店遭到了關閉,這便導致了其線下實體無法服務周邊群眾,通過設置虛擬門店可以高效收集其覆蓋范圍內的線上訂單,同時虛擬門店的庫存直接同步到華冠大倉。
這樣以來封控區的居民打開京心APP或小程序,會被自動定位匹配到對應的虛擬門店,即可下單采購所需生活物資。而封控區外居民,亦可在京心平臺上進行正常到店/到家下單購物,不受干擾。
虛擬門店缺貨怎么辦?華冠在總部大倉內設保供中心倉,虛擬門店共享大倉庫存,組織人力做統一“揀貨、打包、配送”支持。緊急時刻,職能人員也加入保供一線,解決門店作業限制。這就實現了“庫存數量不受限”。
貨有了保障,下一步就是最關鍵的送了。此前華冠配送采用的是第三方物流和自配送結合的模式,疫情之下社會化運力短缺,華冠迅速切換為自配送模式,在臨時封控區內開啟“內循環”配送,暢通“最后一百米”。
在總部大倉外設置包裹合流區,將客戶零散下單生產訂單按不同路區裝車,由符合防疫要求的華冠物流批量配送至封控小區指定地點后,再通過“大白”將訂單轉運進社區內。整個訂單流程均由華冠自運營閉環完成,極大降低非常時期對社會物流的依賴,實現了“物流配送不受限”。
最后,封控、管控區居民可以在虛擬門店采購米面糧油、肉蛋奶菜果、方便食品、日化家清、婦幼防疫等15個核心品類、數百款商品。華冠也承諾做到整個封控期間不斷供、無門檻、非套餐化的購物,實現“自由購物不受限”。
魏威介紹,華冠超市藍騰店保供平臺上線當晚,便接收到上千張訂單。目前封控、管控區內京心單個保供門店的日訂單峰值超1萬單,較疫情前增長了15倍。華冠還開通了6部抗疫24小時專線客服電話,收集和處理用戶需求。
在這四個不受限背后,華冠做到了中心化大倉集約配送的電商模式、離消費者更近的保供區前置倉模式和超市門店到家三種模式的無縫切換,自由調配資源投入比例,滿足不同情形下居民的購物需求,做到了敏捷高效,隨需而變。
又是京東!此前京東與北京朝陽區酒仙橋等社區探索出了“短程接駁+志愿服務”的酒仙橋模式,解決了封控社區物資配送最后100米的問題。這一模式的核心則是數字技術+實體企業的商業模式。
到了這次房山疫情,又是數字+實體的組合,對商超供應鏈各個環節進行極速改造,提升了商超運營效率,更高效地承擔了保供任務。
此前無論是針對上海疫情派出14批小哥輪流支援,還是針對朝陽區疫情開創酒仙橋模式,京東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抗疫的一線,這一次京東站在臺后,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
結語
問題到這里便有了答案,華冠的保供模式是數字技術與實體商超的結合。
疫情之下,單一的線下實體不具有效率,單一的線上渠道又無法將貨品“空投”到居民家中。線上線下結合的“數智化保供”,充分發揮了線下商超離百姓近、覆蓋面廣的優勢,在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在平時,它們的經營效率也能迅速提升。
“京心一期自去年上線到目前已完成全部商超門店入駐,并吸引超20萬會員用戶,新會員占比18%,京心華冠會員月均全渠道購物頻次環比提升了42%。目前華冠常態線上銷售占比約20%,其中京心平臺占一半左右。”魏威說。
試想一下,如果這場疫情發生在二十年前,亦或是十年前,我們將面臨怎樣的處境?
疫情下華冠+京東的“房山保供模式”,讓商超這一龐大的實體業態在公共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越來越多的商場超市擁有了數字技術力量,零售的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會進一步優化,零售這一古老的行業也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