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業績下滑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但小熊電器的下降幅度似乎比同行們大了一些。
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哲元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用這兩句話形容小熊電器近期的遭遇有些貼切。4月5日晚間,小熊電器(002959.SZ)發布公告稱合作倉庫發生火災事故,因火災價值約5500萬元的貨物受損。
所幸火災并未造成人員傷亡,受損貨品也投了保險,目前事故原因調查和相關索賠、理賠程序正在進行中。
火災引發的財產損失可以由保險公司承擔,財報中出現的業績“失火”苦果卻只能自己吞下。近期,小熊電器發布了2021年年度財報,其營收與歸母凈利潤雙雙下滑,這也是小熊電器近5年首次出現業績下滑。
小熊電器2019年頂著“創意小家電第一股”的名頭上市,在疫情催生的“宅經濟”下其股價一度上漲至發行價的近四倍,然而在去年同樣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小熊電器業績下滑,股價大幅回落,市值較高點跌去了7成。
與此同時,小熊家電“重營銷、輕研發”的發展模式也飽受詬病,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切入小家電這片藍海,小熊電器的轉型應早日提上日程。
小熊電器遇拐點
“實際上在所謂的后疫情時代小熊電器的業績增幅就已經開始放緩,此次財報營收凈利雙降就是放緩的長期體現,放緩的原因則是整體的需求下降了,或者說需求回歸了正常區間。”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財報顯示,2021年小熊電器營收36.06億元,同比下滑1.46%;歸母凈利潤2.83億元,同比下滑33.81%。自2017年以來,小熊電器首次出現營收凈利雙降的情況。
分季度來看,小熊電器的拐點在2020年第二季度便開始顯現。鰲頭財經統計歷史財報發現,2020年第二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小熊電器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75.27%,46.62%、20.17%、22.57%、﹣25.77%、﹣6.28%和6.88%;歸母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則分別為109.72%、70%、4.95%、﹣12.62%、﹣67.55%、﹣26.47%和﹣11.32%。不但下降趨勢明顯,而且2021年一整年歸母凈利潤都處于同比下降的狀態。
營收增速放緩源于疫情爆發后的小家電需求趨于正常,消費者的整體需求變弱,這也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電飯煲、電磁爐、電壓力鍋、豆漿機、破壁機、攪拌機、榨汁機、等12個品類的廚房小家電零售額為514億元,同比下降14.1%;零售量23744萬臺,同比下降13.5%。
歸母凈利潤的下滑則源于原材料價格的上升。自去年年初以來,鋁、銅、塑料等家電原材料的成本快速提升,部分家電企業采用提價來應對原材料的上漲,然而相比于價格區間較高的黑白電,小家電漲價空間有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仍在繼續,國金證券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鋁、銅、塑料、鋼同比上漲分別達到54%、17%、8%和5%。
“在需求和成本兩端的問題短期內都不會得到改善,這就要求企業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早日制定策略,加大研發投入對產品進行升級,轉變為創新性驅動企業,這樣才會更加具有競爭力。”前述觀察人士表示。
母嬰產品不合格 發展路徑動能不足
盡管業績下滑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但小熊電器的下降幅度似乎比同行們大了一些。
以同樣主營廚房小家電的九陽股份(002242.SZ)為例,財報顯示其凈利潤為7.46億元,同比下降20.69%,比小熊電器下滑幅度少了十多個百分點。
凈利下滑幅度的差異或源于發展路徑的不同,主要為線上渠道的小熊電器一直采取“重營銷、輕研發”的發展路徑,這也是外界對其詬病的問題之一。
數據顯示,2021年小熊電器銷售費用為5.53億元,同比增加25.66%,占營收比重為15.3%;同期研發投入1.3億元,占營收比重為3.6%。
不僅如此,小熊電器2021年還經歷了研發人員的減少。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小熊電器研發人員數量為272人,較去年年初減少47人,減少幅度為14.73%;與此同時,其銷售人員大幅增加,截至去年年底其銷售人員數量為893人,較上年增加112人,增加幅度為14.34%。
重營銷、輕研發帶來的后果則是產品質量不過關,甚至多次被有關部門點名。去年5月份,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抽查發現小熊電器生產的一款安撫奶嘴不合格。無獨有偶,今年1月份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21年上海市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第四批)顯示,標稱小熊電器生產的小熊吸奶器被檢出標志和說明項目不合格。
諷刺的是,從2020年開始小熊電器加大投入布局母嬰市場,其目的在于“進一步優化公司業務結構,滿足公司未來發展需要。”結果則是其母嬰產品參評多次被檢出不合格。
產品質量滑坡帶來的是品牌口碑的透支,在消費調解平臺黑貓投訴上,有關小熊電器的投訴為257條,投訴內容多與產品質量問題、售后維修問題相關。
需求端本就下行,加之消費者不買賬,小熊電器面對未來的競爭還有幾成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