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疫情的催化下,在線醫療的發展機遇更是被空前放大。
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約克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疫情的持續,讓線上問診和購藥的需求日益增長,各類線上問診和醫藥平臺逐漸發展壯大。但是在資本和巨頭加持下,賽道日益擁擠。近期,叮當健康在時隔9個月后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雖然互聯網醫療、醫藥電商的市場規模一直在持續增長,但隨著互聯網巨頭不斷涌進,叮當健康作為行業的領跑者也逐漸力不從心,在持續虧損的背景下,即時到家數字藥房市場規模增速呈現放緩趨勢,即使叮當健康上市成功,提升市場份額也是一大難題。
增收不增利
剛提交招股書不久的叮當健康,近日陷入藥品變質與藥品來源不明等問題。3月23日,據證券日報報道顯示,一位消費者在叮當快藥上購買了一瓶治療口腔疾病的西帕依固齦液,發現瓶內有大量黑色污垢。消費者聯系叮當快藥客服后,對方表示僅能退款,拒絕賠償。
隨后,消費者又聯系了該藥品生產廠家新奇康藥業,對方表示他們并未授權叮當健康經銷他們的藥品,該款藥品是需要低溫運輸和保存,或因儲存不當導致變質。
線上購買藥品已經成為消費者的習慣之一。由于疫情,移動醫療市場流量井噴,即時需求大爆發,催生出社區團購市場,互聯網巨頭涌入社區團購大戰。
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行業也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在藥品即時配送領域,京東、阿里等紛紛入場,資本市場也頗為看好,目前已出現阿里健康(00241.HK)、平安好醫生(01833.HK)、京東健康(06618.HK)等上市公司。
成立于2014年的叮當健康雖然布局早,但缺乏巨頭光環、優勢不明顯,不得不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招股書顯示,叮當健康主要業務包括快藥、在線診療、慢病與健康管理。近三年營業收入逐年增長,但營收增速放緩明顯,從2019年的118.12%降至2021年的65.05%,增速幾近腰斬。從公司的財務狀況來看,近三年已巨虧28億元,且虧損勢頭仍在繼續擴大。
之所以深陷“增收不增利”怪圈,與叮當健康的營業成本高企不無關系。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叮當健康營業成本分別為8.06億元、14.62億元、25.16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63.2%、65.6%、68.4%。叮當健康營業成本占據超6成的營收。
銷售費用及行政開支的增長也對業績造成了不利影響。2019年至2021年,公司分別向用戶提供了2.08億元、4.12億元、7.23億元補貼。
此外,營業成本高企與叮當健康的重資產模式也密切相關。2020年-2021年,叮當健康通過子公司陸續收購江西仁和堂和藥房網股權。特別是以2.18億元溢價收購了藥房網52%股權。而2021年藥房網全年虧損金額達1879.09萬元。
受收購藥房網的影響,叮當健康的毛利率自2020年起大幅下降。業內觀點認為,叮當健康投入過重、戰線過長,而這勢必也將拉長其盈利周期,因此,叮當健康若想突破虧損困局或許還需不少時日。
突圍艱難
實際上,在線醫療真正開始爆發,正是在叮當健康成立的2014年前后,彼時,好大夫、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走入大眾視野。成立較早的平安好醫生,在2018年港交所上市,成為了在線醫療行業上市第一股。
如今,在疫情的催化下,在線醫療的發展機遇更是被空前放大。
一方面,2019年國家醫保局發布 《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 ,明確了對線上線下實行平等的醫保支付政策,促進線上線下協調發展等,釋放巨大市場紅利。
另一方面,線上問診成為防疫期間患者獲得醫療服務的主要方式。在2020年互聯網醫療服務正式納入醫保,加速了互聯網醫療市場迅速爆發,醫藥電商的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擁有巨大流量優勢的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也紛紛切入醫藥電商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醫藥電商用戶使用率最高的平臺是阿里健康,其使用率為46.8%;其次是美團(03690.HK)和京東健康,使用率分別為38.3%和37.9%;而早期入局的叮當快藥和1藥網,使用率相對較低。
面對巨頭們的流量傾斜、補貼等扶持政策,叮當健康想要快速擴張,亟需上市融資提供充足彈藥。不過,由于傳統老牌藥品零售企業也陸續加大了線上市場布局,線上醫藥零售競爭日益激烈,業績虧損成為普遍現象。
財報顯示,京東健康2021年上半年的總收入達136.38億元,虧損4.54億元,同比減少91.5%;阿里健康2022財報年中期營收93.6億元人民幣,期內經調整后虧損2.83億元。據官方說法,此次阿里健康由盈轉虧為開拓創新業務所致。
同樣是較早上市的平安好醫生,營收狀況更加不容樂觀。2021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總收入38.18億元,凈虧損為人民幣8.79億元,同比擴大312.4%。
在各大平臺面臨毛利率下降、流量減少的形勢下,積極布局細分賽道成為突圍的關鍵。在醫藥咨詢、遠程診療、在線購藥、健康管理等場景中挖掘更多商業機會,拓寬業務領域,才有可能在巨頭廝殺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