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從多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處獲悉,近期監管部門召集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求逐步壓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規模及占比。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監管要求意在督促部分公司對現金管理類產品進行整改。由于此類產品規模大、客戶基數大、資產配置復雜,整改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為緩解整改壓力,部分公司有增資擴股的想法。
督促整改
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透露,今年三季度,部分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幾乎沒有變化,整改力度較弱,而按照規定此類產品今年5月底應當開始整改。
今年5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過渡期為《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底。過渡期內,新發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應當符合《通知》規定;對于不符合《通知》規定的存量產品,商業銀行及理財公司應當按照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通知》要求實施整改。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此類產品規模較大,存在不小整改壓力。
上述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該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占比在20%左右,整改壓力較小,而國有大行占比多在30%以上,整改壓力較大。由于此類產品規模上限和資本實力相關,目前部分公司有增資擴股的想法。
面臨挑戰
整改的背后,涉及經營業績、資產配置、資本工具定價等方面。
某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坦言,整改的主要困難在于平衡監管要求和經營業績。由于現金管理類產品客戶接受度較高,規模較大,一旦快速壓降,部分客戶可能轉向貨幣基金、“固收+”基金等產品,對公司的管理規模和管理費收入都將造成影響。
資產配置也面臨難題。華西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樊信江表示,按照《通知》,每只現金管理類產品投資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過120天。而《通知》發布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主要通過購入永續債和二級資本債并配合信用下沉與拉長久期的投資策略提升整體收益率,久期加權值在1年至1.5年左右,遠高于《通知》要求,理財產品的久期調整壓力較大。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壓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金融機構對存量不合規資產(主要是信用債)的拋售,或者削減合格資產配置力度。此外,此類產品可能造成銀行資本工具定價上揚,主要體現在對于永續債等存量銀行資本補充債券處置,以及二級資本債的期限認定與新增配置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部分銀行采取措施
業內人士指出,整體來看,《通知》發布后,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已有所回落,整改正在有序進行,將在2022年之前完成整改。
從此類產品披露的定期報告前十大資產持倉情況來看,部分產品管理人已在主動進行調整,存量產品的投資資產正逐漸向《通知》要求靠攏。
樊信江表示,部分銀行已開始實施調整措施:一是將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贖回到賬時間由“T+0”改為“T+1”,并對估值方法進行調整。二是陸續推出流動性相對較高的“類現金理財”產品作為替代。
以興業銀行為例,6月3日至8月3日期間,該行新推出5款短債類理財,工作日均可贖回“T+1”到賬,流動性較高并且整體年化收益率均可達到4.5%以上;另推出2款28天定開型產品,合計規模超過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