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李錦記家族旗下的重要企業,無限極在保健品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然而,近年來,這家企業頻頻被市場質疑其商業模式是否游走在“傳銷”邊緣。高昂的產品價格、層層返點的銷售模式、近乎“洗腦式”推銷的話術,讓無限極陷入了深重的信譽危機。在中國直銷市場日益規范、監管趨嚴的背景下,無限極還能繼續依靠這套模式行穩致遠嗎?
營銷模式存疑:無限極的商業運作是否合規?
有自媒體爆料,無限極采用的優惠卡+合伙人制度,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經銷商”。購買滿498元即可獲得辦理“優惠卡”的資格,享受8折折扣,并成為“黃金會員”;辦理優惠卡后,即可進一步升級成為無限極合伙人(經銷商),獲得更高折扣和返點;購買越多、推薦他人加入,享受的返點就越高,最高可達8%銷售返點。
這套會員體系通過層層遞進的優惠,不斷刺激用戶投入更多資金,甚至拉攏親朋好友一同“投資”,這種模式與典型的多層次營銷(MLM)高度相似。
在無限極的市場運作模式中,推薦他人加入可以獲得更高收益,甚至可以組建銷售團隊,享受團隊業績返點:個人銷售達標獎勵:銷售達到2000點、4000點、6000點、10000點(1元=1點),即可分別享受2%、4%、6%、8%的折扣返點。組團獎勵:邀請4人組成團隊,當所有成員銷售額滿2000元,團隊總銷售額破萬時,組長可以獲得更高獎金。額外獎金:銷售人員不僅有基本返點,還能享受超額獎、業績紅利獎、分紅等附加收益。
無限極的這一模式,與傳統“拉人頭”、多層級獎勵的傳銷模式高度相似,盡管其擁有直銷牌照,但在執行過程中,已經觸及了中國《禁止傳銷條例》中對于“多層次計酬”的監管紅線。
擦邊營銷與“洗腦式”推銷,消費者投訴不斷
無限極不僅銷售模式存在爭議,其銷售人員的宣傳手段也長期受到市場詬病。產品功效被夸大:例如“增健口服液”,宣傳其由香菇、茯苓等中草藥提取復合多糖,能夠提高免疫力。但是否真有效,缺乏科學依據。銷售話術誘導消費:消費者投訴,銷售人員常用“吃了無限極,就不用吃藥、不用去醫院”等言辭誘導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大量囤貨。家族式洗腦營銷:無限極在推銷過程中,鼓勵“世襲經營”,宣稱“經銷資格和財富都可傳給后代”,營造“一旦加入,就能改變命運”的幻象,誘導更多人深陷其中。
社交平臺上,大量消費者曝光自己或家人因深陷無限極的“事業機會”而損失慘重,甚至有人因過度囤貨,負債累累。
高價產品與“隱形”直銷,涉嫌違規操作
無限極的產品售價普遍較高,如:增健口服液:335元/60支/盒(每支5.58元)。女仕口服液:325元/盒
• 瀾仕口服液:436元/60支/盒(每100ml含粗多糖550mg)。養固健常欣衛口服液:432元/60支/盒(每支7.2元)。
這些產品均屬于保健食品,不具備治療功能,但無限極銷售人員在推廣時,卻往往含糊其辭,暗示其具有某種“特殊功效”。
此外,無限極的直銷牌照規定了其可銷售的保健食品僅有17種,但官網顯示的產品遠遠超過這個數目,涉及養固健、樂姿樂言、優全佳、輕意養等多個子品牌,是否存在違規直銷行為,值得市場關注。
監管壓力升級,傳銷質疑持續發酵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直銷企業的監管力度,尤其在權健事件后,保健品市場的合規性成為監管重點。中國《禁止傳銷條例》明確規定,直銷企業不得進行“多層次獎勵”,但無限極的層級返點、銷售團隊計酬模式明顯踩線。
無限極曾因虛假宣傳被罰,2019年,因宣傳夸大產品功效,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100萬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官網對直銷和傳銷有明確界定:直銷:以單層次為主要特征,禁止“拉人頭”與團隊計酬;傳銷:以“拉人頭、入門費、多層次、團隊計酬”為特征,屬違法行為。
無限極當前的模式,是否已經越界?這將成為未來監管重點。
面對持續發酵的輿論危機,無限極能否調整商業模式,抑或繼續游走在“擦邊球”的灰色地帶?答案或將在未來的監管行動中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