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苦,紅薯很甜。
歷經時代變遷,紅薯從充饑的主食搖身變成舌尖的美食。紅薯產業也在發展中不斷突破傳統吃法,以紅薯淀粉、紅薯粉皮、紅薯粉絲、紅薯面條、紅薯干、花樣烤紅薯等為代表的深加工產品,叩開了經濟效益提升的市場“大門”。
秋收冬藏,對于農民來說
有一種快樂叫挖紅薯
因為地里挖出來的
除了大大小小的紅薯
還有豐收的幸福感
在武安市午汲鎮溫村的紅薯種植基地里,隨著紅薯收獲機的緩緩行駛,一壟壟紅薯伴著泥土而出,個個體態飽滿,顏色鮮艷,猶如一條條紅色的鯉魚,擺滿了田間地壟。看著土里長出來的一串串蜜疙瘩,村民臉上笑開了花,緊隨其后,翻蔓、挑揀、裝車,將一車車紅薯運往倉庫儲存……紅彤彤的紅薯映紅了莊稼人豐收的笑臉。
“要想做出品質好的紅薯粉皮,原材料是關鍵。我們就是自己種紅薯,自己加工紅薯淀粉和紅薯粉皮,這樣才心安。”溫村黨支部副書記董海剛告訴記者。
據了解,近年來,溫村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和土壤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紅薯種植,積極引進濟薯25、徐薯32、澳洲紫白等新品種,種植面積達300余畝。2016年,村集體成立了武安市溫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發展紅薯深加工產業,形成了紅薯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開發純紅薯淀粉、粉條、粉皮等系列產品,進一步延長紅薯產業鏈,帶動村集體增收十幾萬元,帶動40余名剩余勞動力共同致富。
來到溫村紅薯深加工生產車間,村民們正在趁著天晴趕制粉皮。在陣陣轟鳴聲中,一個個包裹著泥土的新鮮紅薯經過清洗機、攪拌機、粉皮機、烘干機等洗禮,“變身”為一張張晶瑩剔透的紅薯粉皮。不僅解決了紅薯的儲存問題,也提高了紅薯附加值,為增收創造了新渠道,讓溫村的小產業愈發“精致”起來。
種植一片紅薯,發展一個產業
鏈接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
勞動者的榮光也在紅薯到
粉皮、粉條的轉變中得到了升華
小小的紅薯不僅僅是美味食物
更成為了村子實現增收的“軟黃金”
“自從我們村種上了紅薯,開上了加工廠,我就在家門口打起了工,邊做粉皮,邊干農活,沒閑的時候。既能照顧家,還能掙個零花錢。小紅薯不僅成為了村集體的致富薯,也成為了我們老百姓的甜蜜薯,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甜蜜。”溫村村民賈冬梅說道。
而在吃貨的世界里
紅薯的吃法更是多種多樣的
天涼晚來秋,圍爐待薯香
秋冬時節,大街小巷常見的烤紅薯
是紅薯提升經濟價值的又一大開發路徑
當我們以為烤紅薯還停留在
“炭烤油桶小推車”形態時
其實,“烤紅薯”們
正在瘋狂卷成我們吃不起的樣子
火得一塌糊涂
洗凈的蜜薯放進烤爐,經過兩個小時的高溫烘烤,一個個軟糯流油的烤紅薯就出爐了。烤好的紅薯從中間切開,鋪上一層芝士,再加上各種喜歡吃的小料,一口吃進嘴里,紅薯的口感又更加別具一格。
立冬后
當空氣中氤氳著烤紅薯的甜香
街角傳來冰糖葫蘆的叫賣聲……
開啟入冬儀式的燙手烤紅薯
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紅盡一生,只“薯”于你
讓我們即使在天寒地凍之時
也滿懷熱切的期待
(郭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