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3宗低密度優質住宅地塊日前成功出讓,用地面積194.81畝,成交總價10.342億元,成為近年來起步區首宗溢價成交地塊。這則消息的看點,不在于土地成交面積大小,也不在于總成交價多少,而在于其15.75%的最高溢價率。溢價出讓,反映的是投資信心,反映的是未來趨勢。
現在,視頻類平臺有很多“侃房主播”,他們對起步區的未來普遍看好。如果這反映的是“民間信心”的話,那本次3宗土地的溢價成交,則是對于“政策信心”的市場回應——
1月8日,國務院批復的《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顯示,在面向2035年的城市格局框架中,攜河北拓,穩步建設起步區是濟南重要的城市戰略,而且起步區也被納入中心城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由此,黃河正式成為濟南的“城中河”。
有一種解讀認為,這個規劃終于讓濟南的城市空間由原來的“長條狀”變成了“國字臉”。顯然,長條狀布局既不經濟,也不集約,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需要體現基于中心城區可延展、城市干線可快速投射的“輻射帶動力”。因此,濟南選擇攜河發展,是一種科學布局。
對于起步區“入城”,人們期待已久。近年來,這片城市處女地,擁有了很多名字,比如城市“北陽臺”,比如濟南“外灘”。即便已經進入二期施工的黃河大道,也被稱為黃河北的“經十路”。這些非常形象又美好的“綽號”,顯現了人們對于起步區未來生活的豐富想象,表達了大家對于“住在黃河北”的合理期待。11月26日,在起步區組織的一場“網絡觀察員”主題采訪活動中,觀察員們走進社區參觀,特別關注“這里的房價是多少”“這里的二期啥時候交房”。
由此可見,濟南人“住在黃河北”正在照進現實。接下來有人會關心,住在黃河北,究竟是什么樣子、什么體驗?在起步區的回遷安置社區,網絡觀察員看到,這里的社區購物中心、社區食堂、日間照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衛生院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已經正常運轉,“15分鐘生活圈”初見雛形。據了解,本次掛牌出讓的3宗土地,更是前景可期的“花園住宅”用地,而且位于濟南泉城特色風貌軸線,緊鄰正在建設的鵲山生態文化區,真正是“詩意棲居”的好去處。
城市發展,說一千,道一萬,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才是最終落腳點。當下城市理念,已經進化到“產城融合”階段——城市,尤其是城市新區,需要有大項目、大產業支撐,也需要充分的“生活嵌套”,需要充足而飽滿的生活空間、就業空間和創業空間。起步區的建設,對于“人居”環境體現得特別在意。現在,都市陽臺國際學校、鵲山生態文化區園博湖、泉韻水坊及重點場館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到2025年,鵲山生態文化區(一期)省博園也將達到開園條件。軌道交通7號線、省實驗中學鵲華校區、山大二院北院區、黃河體育中心等優質交通設施、教育醫療資源和文體資源紛紛布局……起步區“五年成形”的目標,攜帶著一種鮮明的“民生氣質”逐漸入目,赫然在望。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濟南黃河齊魯大橋的通車,更讓黃河兩岸一刻鐘生活圈成為現實。
城市,是“人”的群落,也是“業”的載體,是“生活的駐足”,更是“幸福的仰望”。因此,起步區的“人設”,必然與幸福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