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暖陽輕撫泉城大地,金風吹拂漫山紅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沒有停下腳步,似一股“紅”流穿梭在城市鄉村,播撒著凡人善舉的種子:在城市,志愿者忙碌在地鐵公交、小區街巷、商超市場等場所;在鄉村,鄉親們穿起紅馬甲,搞衛生、做綠化、值勤值班、助老助殘……
冬小麥冒出新綠,文明之花處處綻放,志愿精神已成為時代新風,以無數微光匯聚暖流,彰顯著社會文明的溫度和高度。
志愿服務傳遞愛心、傳播文明,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
周末的清晨,一群活力四射的“藍馬甲”來到落英繽紛的小路上,在歡樂的笑聲中開啟了志愿清掃。這是市中區興隆街道興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開展的“凝聚志愿力量共建美好家園”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們拿起清掃工具干得熱火朝天,這不僅是一次校社合作的公益實踐,更是探索大學生參與基層治理的“新路子”,展現了當代大學生服務社會的熱情和能力,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好評。
在天橋區無影山中路與田莊東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社區中心廣場,來自中醫藥大學的“白大褂”正在為積極響應“中國中醫行”開展健康志愿服務活動。居民們來測量血壓、咨詢食療保健,針對常見疾病及職業病,中醫藥大學的專業團隊還提供了詳細的調理建議。針灸、拔罐、刮痧等中醫傳統療法也進行了現場演示,讓居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醫療幫助,中醫藥文化也在一聲聲稱贊中得到了發揚。
近日,歷城區東風街道富泉社區來了一群“紅馬甲學霸”,他們是“山東大學學生小數苗科普團”的大學生志愿者,走出大學校園走進社區公益課堂,“學霸”化身托管老師,一邊輔導孩子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一邊糾正孩子們的不良坐姿和學習習慣。同時,根據學生的課業情況梳理出難點、易錯點,組織學習討論小組,引導孩子們積極發言并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思路。此次公益課堂活動是一次跨代合作與教育資源整合的嘗試,有助于構建更加和諧、友愛的社區環境。家長們紛紛表示,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把孩子們交給大學生,很放心。
蔬菜新鮮、瓜果甘甜、特色農產品帶著露珠和泥土……色彩鮮艷的商品為寂寥的初冬增添了跳躍的“欣喜”。商販們的吆喝聲、居民的詢價聲、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一首悠揚的冬日贊歌,唱響了“黃河大集”的動聽旋律。天橋區北村街道連日來開展的黃河大集活動,讓居民在自家小區里“趕大集”,志愿者熱情參與、真情奉獻,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老城區濃濃的市井氣息氤氳成了最幸福的“煙火風味”。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今,志愿服務已經深入到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方方面面,成為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投身社會治理、為困難群眾托底、讓城市生活添彩、講好講活泉城公益故事……志愿者們用青春的激情打造出了最美的“志愿名片”。
點燃文化建設引擎賦能城市美好生活
當今時代,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熱土,更是文化繁榮的搖籃。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已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引擎。
文化建設不僅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更是城市魅力和活力的源泉,它如同一股強大的正能量,滲透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如何點燃文化建設引擎?不僅是對當前社會發展的深刻洞察,更是對未來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城市生活中,近年來,濟南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主陣地,深入挖掘文化資源,開展了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提高居民文化素養,增強群眾歸屬感和認同感。
市中區魏家莊街道以高質量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主線,通過“空間換資源”合作
方式,建立非遺工作室、知之書房、青年夜校、智慧琴房等文化共享陣地,讓居民“抬腿就到、推門就進”。豐富“線上+線下”活動形式,開展“非遺+節慶”“非遺+研學”等亮點活動;常態化舉辦主題宣講、讀書交流等文化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媒體平臺發布活動信息,普及文化知識,推動文化“兩創”與文化建設的融合發展。
不久前,歷城區“口述歷城”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入選第十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年度項目大展”。項目以講好歷城故事、傳播歷城聲音為出發點,邀請年齡在70歲以上,長期居住、工作在歷城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等典型人物,通過音視頻及文字的形式“用記憶觸摸歷史”,為歷城保留珍貴文獻。項目發起一呼百應,在口述的漫長的歲月中,文化的力量逐漸顯現,成為激勵年輕一代繼續奮斗的源泉。
基層是文化建設的主陣地,文化社區作為連接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包容性,促進著不同群體的交流與融合。
今年2月,平陰縣東阿鎮和苑社區舞蹈隊在黃河灘區跳起慶祝新春的鼓舞,震撼的場景登上了央視《晚間新聞》,在這片土地上,舞蹈不僅是一項藝術表達,更是一種促進鄰里間交流與和諧的有力媒介。平陰縣東阿鎮和苑社區探索“文化+文明”多元化賦能社區建設,大力弘揚志愿精神,開展文藝、助教、助老等志愿服務活動百余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文化興社”的理念。
廣袤田野上一片生機,辛勤耕耘展望未來春華秋實。文化建設不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關乎城市未來和市民福祉的偉大事業。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現代文化元素,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城市文化品牌,讓市民在“文化參與”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共享”上各顯其能,讓文化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為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共同書寫城市建設與文化繁榮的新篇章。
共植價值觀之樹
讓“三個融入”枝繁葉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融入”,關鍵是入腦入心、見行見效。當前,濟南市積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
融入日常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摸索出了一條“有形、有聲、有力”的實踐路徑。
市中區桿石橋街道樂山小區社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融入”納入日常工
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區里播撒一顆顆正能量種子。
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融入法治建設,社區從德法共建、廉潔教育、創新機制上發力,構筑法治建設一線“堡壘”。結合“四點半課堂”、黨員學習、紅色影院等活動,社區打造了“樂和法律課堂”,掀起了20余場法律宣傳熱潮;學習“楓橋經驗”,每月兩次的“樂和法律直通車”異彩紛呈,累計開展“大手拉小手做懂法小主人”“法律服務進社區普法惠民暖
人心”等活動86場,邀請社區律師現場調解居民矛盾,讓法治的陽光灑滿
社區角落。
為充分調動群眾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掀起居民自治新熱潮,社區建立“吐槽大會”“樂山說事”等多項議事
機制,加強與公安、交警、城
管、執法、環衛等相關部門的合作聯動,讓民生問題成為社區熱議的焦點。居民都說,社區的“吐槽大會”為居民提出寶
貴意見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心中
的疑問與牢騷有效排解了,“吐槽
會”也變成了“茶話會”,不僅使問題處置更加及時有效,更是破解了基層治理
“最后一公里”難題。
“老姊妹兒快去啊,今天村里又能免費理發了。”“老王啊,昨天你不是又感覺暈乎乎的嗎,過去量量血壓。”近日,在鮑山街道濟鋼鑫苑社區,居民相互招呼著來到社區便民服務站。這是社區定期開展“四角”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幕。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社區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群眾、融入治理,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居民日常所需為出發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園,將愛心、健康、實用與文化融合,編織了一張溫馨的生活網。
“四角”志愿服務主要包括理發角、縫紉角、健康角、愛心角等便民志愿服務。一大早,社區志愿者便來到活動現場,招呼著前來參加活動的老年人,有的給老人理發,有的給老人測量血壓,有的在休閑區陪著老人聊家常、問困難。“來這里能免費理發,再也不用跑老遠去外面了,主要是理得可好看了。”今年67歲的李大娘剛剛理完發,高興地說。“四角”志愿服務不僅解決了居民的日常所需,更在細微之處傳遞著溫情與關懷。
在濟南市經十一路小學,39間教室被打造成了39間不同黨史主題的“教室黨史館”,沉浸式紅色文化“潤物細無聲”融入日常教學的點點滴滴。
學校從基礎教學入手,力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精神理念全方位滲透在學科教學里。在語文教學中,選擇如“愛”“敬”等有價值內涵的漢字,從字形到字義講解,初步在孩子心中種下愛與敬的種子;閱讀教學中,通過《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培育樂于助人精神,契合“友善”價值;在學習描寫祖國山河的課文時,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落實“愛國”目
標;美術課上,以繪制傳統節日畫作來展現“愛國”情懷,通過色彩和圖案詮釋中華文化之
美,增強民族自豪感。打好移風易俗組合拳讓文明之花常開常盛
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為持續推動社會風氣轉變,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落地生根,濟南市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營造更加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讓文明之花處處綻放。
近日,在商河縣龍桑寺鎮道口張村,王秀珍正為一戶辦喜事的人家制作用來招待鄉里鄉親的“大鍋菜”。油鍋熱氣騰騰,辣椒、大料等入鍋煸香,大塊的五花肉下鍋翻炒,隨后慢慢澆入醬油,肉色變得金黃亮麗,經過燉煮,再倒入白菜、粉條、豆腐慢燉。“大鍋菜”燒制完成,掀開鍋蓋,那撲鼻的香味,立刻就彌漫了整個院子。一人一碗“大鍋菜”,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同樣的美味、感受著同樣的喜悅。
如今,在不少鄉村,辦喜事用“大鍋菜”代替“擺酒席”已經成為村民們積極踐行的新風尚。
一碗“大鍋菜”,不僅讓喜事回歸了喜慶本源,還避免了鋪張浪費。還有許多像道口張一樣的鄉村,大力推行移風易俗,倡導村民喜事簡辦,推廣“大鍋菜”代替“擺酒席”,營造出鄰里鄉親間其樂融融的和諧氛圍,使文明節儉的新風尚更加深入人心。
為進一步提升街道居民對移風易俗理念的認知,倡導文明新風尚,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11月14日,長清區歸德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積極組織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志愿者們深入轄區,逐戶進行宣傳講解,耐心地向群眾闡釋移風易俗“十提倡十抵制”的具體內容,涵蓋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等多個方面,通過生動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居民們深刻理解移風易俗對于個人、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重要意義。
小戲小劇說文明新風,移風易俗展新城濟陽。近日,濟陽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了一場移風易俗群眾性小戲小劇擂臺賽,該活動以群眾為主體,以文化為橋梁,通過小戲小劇的形式,以“小故事”闡述“大道理”,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讓群眾在歡笑與淚水中深切感受到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擇吉日共結連理,邀親朋共襄盛舉,是我國悠久的婚俗傳統。在傳統觀念中,婚禮被視為人生中的重要節點,往往伴隨著高額的彩禮與盛大的慶典,其中蘊含著復雜的人情世故、緊密的社會關系及家族的榮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隨著婚禮儀式的繁復與開銷的飆升,眾多青年對此心生反感。
摒棄奢靡,拒絕高額彩禮。愛情的本質,在于兩顆心的真誠相依、純潔無瑕,不應被物質所羈絆。自覺抵制高額彩禮,反對將婚姻視為斂財的手段,共同營造健康、節儉、文明的婚嫁新風尚。
為倡導婚事新辦,平陰縣東阿鎮北市村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依托現有民宿資源,精心打造了一處“發嫁小屋”,為附近村民提供了舉辦婚禮出嫁的便利場所。這座小屋古樸典雅,中式裝潢,簡約而不失格調。它一方面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陋習,讓村民在感受當地文化風俗的同時,降低了出嫁成本,為愛“減負”,為幸福“加分”;另一方面,也為嫁到本地的外地新娘發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極大地方便了新人及家庭。同時,新人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裝飾,增強了婚禮的個性化和紀念意義。
(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陳曦郭哲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