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日照市金海岸小學的科學實驗室里,一個亞克力框架、樂高拼接為底而成的“地下車庫防汛和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模型很是顯眼,五年級學生小隗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對它進行升級。
其實,這個模型剛獲得了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能取得這個成績,都是‘家庭實驗室’的功勞。”指導老師所說的“家庭實驗室”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家探究科學實驗,以此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目前,像這樣的“家庭實驗室”在東港區有近300個。
教育“雙減”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學教育這道“加法題”?東港區中小學校園中掀起的“科技風潮”給出了答案。
走進東港區南湖鎮中心初中,人工智能教學專用創客教室很是熱鬧,各種機器人在小程序員的指揮下“翩翩起舞”。指導老師在一旁不斷地提示著,激發學生們去探索未知。
“別看這是一所農村中學,但學校的科技教育很有含金量。”該校科技教育負責人時振坤介紹,學校曾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AI創想家選拔賽、中國航空科普教育大會暨第七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全國無線電公開賽等國家級大賽中名列前茅。
“學校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就是想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讓他們更早地適應和掌握人工智能這一關鍵技術。”南湖鎮中心初中黨總支書記于云霞說。
歷經近7年的更新迭代,如今這間鄉鎮創客教室已具備3D打印機、智能巡線機器人、智能餐飲機器人、可編程無人機等。信息科技教師劉賢田指著一側的機器人介紹:“它們具有人臉識別模塊、語音識別模塊、色彩識別模塊……可讓學生自主搭建感受語音識別、環境感應的機器人,并通過編程控制機器人的活動,讓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識。”
在東港區的中小學里,越來越多的新科技出現在學生們身邊。日照市新營小學每年組織開展“科技節”;日照市金海岸小學成立快樂科普社團、氣象科普社團、“小創客實驗室”社團、航模社團、編程社團、人工智能社團等,每周定期開課;南湖鎮中心初中為學生量身構建了“三三五”科技創新特色課程……校園中科技元素不斷豐富,成為承載學生們科學教育的重要平臺。
除了校園中科學教育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外,融入了新技術、新理念的科學課程資源也逐步豐富,東港區還深化館校合作,為孩子搭起通向科技前沿的橋梁。
“生命是什么?從哪里來?科學是什么?”在日照市科技館展廳內,日照市新營小學的學生們在參觀“科學家帶你玩螞蟻”主題科普展覽時,在老師的帶領下分組進行提取植物DNA探究實驗,以草莓為實驗材料,一步步從中提取草莓細胞內的DNA,了解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適者生存原則。
“‘館校合作’模式充分挖掘科技場館教育資源,研究開發涵蓋小學段科技類等系列課程,在開闊學生們視野的同時,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基。”東港區教體局基教科科長閆政府說。
通過“館校合作”,東港區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市科技館舉辦的特定主題科學講座和工作坊。同時,日照市科技館創建“科技館里的科學課”學校試點。自2021年以來,館校共同培養近百名科學輔導員和小小科學解說員。而日照市新營小學、日照市金海岸小學等學校也獲評“科技館里的科學課”全國示范校,讓孩子們體驗最前沿科技教學的魅力。
“科學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崇尚科學的氛圍。”東港區教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卜立強介紹,東港區教體局將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作用,深入推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持續擴大中小學“館校合作”,繼續完善科學教育體系,推動青少年科學教育由“育人”到“塑人”、由“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變,以科學教育為切入點,助推青少年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