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申同慶 通訊員郝耀斌)近年來,河北省涉縣依托本地獨特的歷史和紅色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開展文娛活動、創作文藝精品,支妙招、出真招,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山城發展的文化藝術普及之路。
“想真招”,筑牢文化陣地,讓隊伍強起來
在文化藝術普及這條道路的實踐中,首要解決的就是文化隊伍問題。通過努力,涉縣全民藝術隊伍的構成更加廣泛起來,目前該縣共有三條人才渠道:
編制穩定的長期隊伍。近年來,全縣通過畢業生招聘、部門調劑等方式,為鄉鎮文化站配備了更專業的隊伍。全縣文化服務站編制均在2人以上,其中享受全縣財政資金的工作人員就達到了314人。
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全縣擇優聘任了1000余名文化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分為“特約觀察員、文化能人、文化宣傳員、文化熱心人”四個種類梯次,他們每年都會定期組織開展下鄉培訓、文藝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動。
民間文藝社團隊伍。目前全縣共有作協、攝影協會、微電影協會等12個民間社團,涉及會員600余人,這些文藝尖兵納入全民藝術普及隊伍,極大地鞏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創建成效。
目前涉縣已經建成以涉縣文化館為總館,十七個鄉鎮文化站和縣城重點社會文化機構為分館,村文化大院為基層服務點,覆蓋縣、鄉、村三級的服務網絡。聚合社會文化優質資源,探索建立了“縣文化館+企業館”、“縣文化館+民營團體館”、“縣文化館+科技館”等特色分館,實現場館建設“橫向拓展”,構建起“上下聯通、結構合理、服務優質、有效覆蓋”的縣級文化館總分館服務網絡。
“出實招”,創新普惠模式,讓機制轉起來
隊伍建起來了,文化活動如何持續高效開展呢?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曉芳在全縣文化系統綜素提升培訓會上為這項工作“點題”,“我們要全力實施‘1221’藝術普惠模式,即圍繞‘豐富人民群眾藝術生活’這一核心,夯實‘城市和農村’兩個陣地,抓牢‘服務和考評’兩個保障,最終實現‘藝術全民化發展’這一工作目標。”近年來,涉縣圍繞“豐富人民群眾藝術生活”這一核心,每年都組織群眾開展文化藝術節、非物質文化展演等活動20期,書法類、美術類、舞蹈類等培訓30期。同時,還在索堡鎮彈音村建立了賽戲研究輔導基地,在索堡小學建立了賽戲、舞獅“非遺”傳習輔導基地。涉縣堅守“城市和農村”兩個陣地,實施“縣鄉村”三級網格管理機制,建立了鄉、村兩級文化站(室)綜合輔導基地,企業、學校特色文化輔導基地,民間文藝團體、文化戶特色文化輔導基地三類特色輔導基地。涉縣堅定“服務和考評”兩個保障,每年都對17個鄉鎮的全部行政村進行檢查評估,年終綜合各村鎮陣地建設、工作開展、人員表現等考核意見實施獎懲,真正讓干得用心、干得用力的村鎮享受到最有用處的文化資金。
“用妙招”,激活創作靈感,讓活動火起來
陣地強、機制新,全民藝術活動更是“火熱”,成果更是“豐碩”。由涉縣人擔任編劇的電視連續劇《太行山上》,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微電影《我在涉縣等你》等網絡點擊量達500多萬次;反映美麗鄉村建設火熱鏡頭的院線電影《湯米貴的大事業》在涉縣取景拍攝;涉縣本土攝影師馮承慶創作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涉縣賽戲”攝影作品《戲劇的活化石賽戲》,入選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之“亞洲世界影像展”;立足文旅工作實際,拍攝了《媧皇》《涉香味》《大美涉縣粽葉飄香》《涉彩》《在涉縣看見文化中國》《文旅涉縣--山水間的家》等各類文旅宣傳片;創排賽戲《女媧補天》,復排老本賽戲《打蔣全》,在赤水灣古鎮以及各鄉鎮進行公演;策劃承辦“涉”彩繽紛,“縣”上暢游直播活動,參與直播觀眾達到126萬人次,對外推介涉縣豐富物產和多彩人文,全面展現涉縣全域旅游發展成果。
目前,涉縣1個城區、16個鄉鎮、308個鄉政村的全民藝術網格已經初步建立了起來,全縣43萬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最直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