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邯鄲 > 正文

紀錄片《太行號角》的屏前幕后

來源:新邯鄲客戶端編輯:健翁發布時間:2022-05-16 10:11:01

  把“太行號角”吹得更響更亮

  ——紀錄片《太行號角》的屏前幕后

  4月25日至29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廣播電視局、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省廣播電視協會、邯鄲市委宣傳部、邯鄲新聞傳媒中心、涉縣縣委縣政府、武安市委市政府創作的五集文獻紀錄片《太行號角》,連續五天每晚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太行號角》一經播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他們認為,紅色新聞史是黨的光輝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紀錄片再現了戰爭年代我黨領導的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在太行山地區戰斗和工作的不平凡經歷,它追記著黨為打贏新聞輿論戰而作出的戰略布局和建設實踐,追記著新聞戰士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的奉獻精神、及為完成黨交給的新聞輿論重任的使命擔當。該片是一部難得且值得珍藏的黨史、黨的新聞史教育的形象教材,是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生動教材。

  該片是為宣傳推介邯鄲本土紅色新聞文化而謀劃的一個重點項目,主要講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創辦的《抗敵報》《新華日報》華北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邯鄲新華廣播電臺以及從陜北延安轉移到我市的新華社、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的新聞前輩在太行山區忠誠使命、踐行初心、英勇戰斗的歷史。日前,記者采訪了該片部分主創人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太行號角》的屏前幕后故事。

  展現:英雄太行 紅色記憶

  巍巍太行,群峰聳峙,宛如一條蒼龍雄踞于中華大地。它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市,號稱“華夏脊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這里開辟敵后戰場,砥柱中流,支撐起抗戰勝利的希望。戰火硝煙中,一大批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將黨的主張和勝利的消息傳向四面八方。解放戰爭中,這支打不垮、拖不爛的紅色宣傳隊,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忘死、前赴后繼,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斷發展壯大,吹響勝利的號角,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毛澤東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

  “枕邊放著手榴彈,腰里別著盒子槍,青石板上劃版面,高粱地里寫文章”,是對這支新聞隊伍在太行山戰斗、工作的形象寫照。文獻紀錄片《太行號角》,以《辦報奇跡》《為民辦報》《紅色電波》《戰地之聲》《新聞鐵軍》五集、每集30分鐘的篇幅進行了生動講述。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深入敵后抗戰,在太行山區創建根據地。為發動群眾,團結進步力量共同抗日,敵后各抗日根據地紛紛創辦報紙刊物,《抗敵報》在晉察冀根據地創刊,何云等創辦了《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聞先輩背著報館打游擊,創造了游擊辦報的奇跡。白求恩、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和一批抗戰歌曲最先從這里報道出去。在殘酷的反“掃蕩”中,何云等100多位新聞戰士長眠在太行山上,他們的精神光昭日月,激勵著后來者繼續戰斗。據統計,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太行山區創辦和領導的報紙、刊物有200多種。它們不斷地發出吶喊,喚起群眾,鼓舞軍民,就像此起彼伏的號角聲,合奏起全民族同心抗戰的恢弘樂章。

  抗戰勝利后,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盼到了和平的曙光,而國民黨蔣介石卻急于奪取勝利果實而挑動內戰。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成為蔣介石打通平漢交通線最大障礙并止步于此。軍事進攻受挫后,蔣介石策動了“黃河歸故”陰謀,妄圖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區。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創辦機關報,揭露其陰謀,發動人民保衛家園。《人民日報》(晉冀魯豫時期)這張由毛澤東題寫報名的報紙,與敵人展開輿論戰,揭露敵人的罪惡陰謀。這些宣傳報道,使人民群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真心實意服務于人民,為人民而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廣大人民爆發出勢不可擋的革命熱情,紛紛參軍參戰、擁軍支前,推動解放戰爭向著全國勝利快速前進。

  組裝發射機。

  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進攻延安,中央指示晉冀魯豫中央局籌備新華社臨時總社和新華廣播電臺,準備接替新華社和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工作。利用蔣介石“送”來的設備建立的邯鄲新華廣播電臺立即抽調人員、改造設備,在陜北新華廣播電臺暫停播音時,主動接替廣播,確保了中央聲音不中斷。兩座電臺并肩戰斗,“電波雙星”成為黨的廣播史上頗具特色的一頁。邯鄲涉縣的新華社臨時總社一度成為黨中央聲音的唯一渠道,太行地區圓滿完成了中央安排的接替任務。

  1947年3月,新華社從延安分三路轉移,廖承志帶隊秘密奔向太行。轉戰陜北的毛澤東主席指揮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發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加速了蔣家王朝的覆滅。在太行的新華社及其領導下的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迅速發展壯大,準確傳播黨中央的聲音,并開創了黨的廣播史上的多項第一。中共中央從陜北去往西柏坡途中,毛澤東跟《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闡明黨報的任務、堅持群眾路線和黨報應有的戰斗風格。

  在北京采訪新聞史泰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

  新華社、華北《人民日報》隨黨中央在石家莊西柏坡時期,國共兩黨兩軍展開大決戰。按照中央部署,新華社成立“小編輯部”在黨中央身邊開展工作。毛澤東為新華社密集寫稿,被稱為“首席記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軍事部署的同時,他親自執筆,連續撰寫了四篇新華社電訊稿,其中三篇刊登于《人民日報》頭版,唱了一曲現代版“空城計”,及時逼退蔣傅匪軍,留下了“雄文退敵”的千古佳話。按照中央指示,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加強干部培訓,為新中國成立作準備,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講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人民日報社、新華社、陜北新華廣播電臺陸續遷入北平。勝利的號角在新中國吹響,黨的新聞事業翻開新的一頁。

  “該片以時間順序為經,以當時的報道、重大事件、當事人故事為緯,采用客觀歷史進程和報、社、臺籌備發展交錯編織的敘述方式搭建平臺,以重點人物的作為展開故事。特別是老照片、文件、圖表等大量紅色文物和歷史資料的使用,體現文獻特色,畫面更加厚重真實;重要事件和內容請權威人士解讀,展示了歷史感和時代價值。”紀錄片總導演滕忠彬介紹說。

  幕后:挖掘歷史 精心打磨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重要指示精神,把弘揚紅色文化,保護紅色資源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作為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的首要任務,擦亮了邯鄲紅色文化品牌。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集團)主任陳邢魁在拍攝現場采訪何云烈士外孫黃克明夫婦。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副總編孫國紅在京采訪共和國友誼勛章獲得者伊莎白·柯魯克(107歲)。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邯鄲新聞傳媒中心主動挑起搶救珍貴記憶、傳播紅色歷史的重擔,2016年專門成立紀錄片工作室,制作完成的文獻紀錄片《周總理與娃娃劇團》《長江支隊:從太行到八閩》相繼在央視科教頻道、紀錄頻道播出,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和廣大觀眾的贊譽。2020年,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他們圍繞黨的歷史活動重要節點,策劃了“太行紅色新聞史”這個選題,決定創作文獻紀錄片《太行號角》。

  在涉縣新華社和晉冀魯豫軍區通訊處培訓學校舊址拍攝。

  紀錄片總撰稿、邯鄲市記協主席張志軍說,邯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輝煌的革命歷史,紅色新聞史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部片子是為宣傳推介邯鄲本土紅色新聞文化而謀劃的一個項目,是邯鄲“紅色紀錄片三部曲”的第三部力作。

  “革命戰爭年代,我黨的新聞機構:新華社、新華日報、新華廣播電臺曾長期在太行山區戰斗、生活,期間《新華日報》華北版在山西創刊、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邯鄲創刊后轉戰武安,邯鄲新華廣播電臺在涉縣沙河村開始播音,新華社、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從陜北轉移到涉縣西戌鎮,流傳著‘背著報館打游擊’‘毛主席題寫報頭’‘蔣介石送來發射機’等新聞故事,黨的新聞隊伍從這里走向西柏坡,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吹響了進軍的號角。”紀錄片總責編、邯鄲新聞傳媒中心副總編輯孫國紅說,回望、再現這段歷史,弘揚新聞先輩忠誠使命、踐行初心、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是我們策劃《太行號角》這部紀錄片的初心,繼承和發揚新聞先輩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新時代新聞人的使命。

  這個選題也與新華通訊社等國家級媒體挖掘新聞史的想法相契合,并得到了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廣播電視局的肯定和支持。該片于2020年7月啟動前期工作,當年9月22日獲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立項批復。立項后被總局列入2021-2025年“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并進入第一批百部重點紀錄片選題規劃,同時也被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列為重點紀錄片創作項目。

  立項后,國家廣電總局按照“五個一”工作法,定時調度,及時跟進,確保了項目順利進行。省、市領導高度重視,在給予資金支持的同時,多次聽取拍攝進展情況匯報。市委宣傳部主要領導從選題、立項、拍攝到審片逐項專題調度,協調相關部門予以配合。在腳本、臺本創作階段,我國歷史界、黨史研究界、新聞界權威專家學者,多次就該片的立意、布局、藝術表現方面予以具體指導,既指出不足又給予熱情鼓勵。

  2020年11月17日,該片在涉縣西戌鎮沙河村開機拍攝。攝制組成員心懷敬意,追尋新聞先輩足跡,踏訪河北、山西、陜西、北京等地的先輩生活、戰斗舊地,感悟他們在血雨腥風中堅定黨和人民立場,做黨的政策主張傳播者和時代風云記錄者的不變初心。經過10個多月的探尋,搜集、拍攝了大量珍貴素材,采訪拍攝健在的新聞前輩、當年的親歷者及其子女,和專家、學者60多人次,力圖全方位、多角度再現黨的新聞戰士在太行山區火熱的戰斗、生活故事。

  在山西長治拍攝太行山。

  攝制組在10個多月拍攝中,冒著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先后到武安什里店、河西村、晉冀魯豫邊區紀念館,涉縣赤岸村、王堡村、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西戌村、沙河村、莊子嶺的山林溝壑間,邯鄲博物館、中傳博物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河北保定市和阜平縣,山西呂梁、黎城、左權縣、興縣、臨縣、沁縣等地拍攝外景,實地踏訪;赴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山西興縣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南京新華報業集團查找資料,找尋知情人鉤沉歷史;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國家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河北大學尋訪親歷者并進行拍攝,拜訪相關負責同志及業內專家學者,進一步完善創作。

  紀錄片總撰稿、邯鄲新聞傳媒中心紀錄片工作室主任趙杰介紹說,攝制組輾轉多地,搜集、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素材史料,多為搶救式挖掘拍攝。其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人民日報社攝影部原主任劉振祥,人民日報社原農村部主任何燕凌,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友誼勛章”、今年107歲的伊莎白·柯魯克,胡喬木之女胡木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原臺長助理石堂貴,新華社原口語廣播部主任溫濟澤之女溫飚,新中國第一位男播音員齊越之女齊虹,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鄧拓之女鄧小嵐,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英語播音員魏琳之女崔紅,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軍事組組長左熒之子左太行,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之一、改造完成邯鄲新華廣播電臺發射機的“人民功臣”王士光之女王更,新聞前輩范長江之子范蘇蘇,新華社烈士黃君玨之子黃繼佑,人民日報主要創辦人張磐石之子張志鋼等。

  該片總攝影周洋告訴記者,《太行號角》在影像表現上力求呈現兩點:一是空鏡氛圍上大開大合的氣勢。為了拍到太行山一年四季的風貌變化,攝影團隊專門設置了移動延時攝影組和航拍組,多次深入太行山脈,捕捉到很多太行山上的光影、雨雪變化,這種同一場景下的四季變化給畫面帶來的時間跨度,更好展現了太行山的磅礴氣勢,也更容易讓觀眾跟我們的革命先輩產生一種共情。二是光色變化的現代感。在拍新華社、電臺、報社的舊址時,會借助先進的LED燈光設備,強化場景中的光線氣氛,目的是提升畫面的新鮮感,同時讓觀眾能更好地被代入歷史情境。

  傳承:賡續傳統 繼往開來

  從調研撰稿、采訪拍攝、后期制作,到審稿、審片、修改,經過一次次精心打磨,該片日漸完善。2022年4月1日,順利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核,并獲發《理論文獻電視片播出許可證》。

  特別是在過審時,《太行號角》得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高度關注和肯定,三家央媒分別安排了領導及專家進行幾輪審稿、審片,提出了專業嚴謹的意見。專家們認為,該紀錄片主題鮮明,史實準確,史料豐富,具有顯著的史料的搶救性、內容的系統性、故事的生動性、記錄的揭秘性、教育的直觀性等特點,填補了太行山地區紅色新聞史研究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影像教育的空白。

  在北京采訪國防大學教授徐焰。

  該片的播出平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是央視獲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一等獎的品牌欄目,以“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為宗旨,內容重大,畫面厚重,影像史料寶貴翔實,在受眾中享有很高聲譽。

  《太行號角》播出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尤其得到了長期關注紅色新聞發展史并享有很高威望的業界、學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太行號角》第一次把紀錄片的鏡頭對準了我們的新聞界前輩,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示新聞前輩的豐功偉業,為黨的新聞戰士和新聞前輩樹起了一座豐碑,也闡釋了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艱苦卓絕的歷史進程,填補了紀錄片的一個空白,也填補了紅色新聞史題材的空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該片也是新聞工作者進行馬克思新聞觀教育和增強“四力”主題教育的形象化教材,為中國新聞史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能夠代表國家記憶的優秀作品。通過這部片子,可以看出邯鄲新聞界挖掘邯鄲文化精神價值及時代價值的責任擔當和使命自覺。

  片子的創作也讓主創人員受益良多,孫國紅說,一年多的創作過程難以忘懷。這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對精神的一種淬煉,也是對繼續做好黨的新聞工作的一種激勵。片中所呈現的是一支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新聞隊伍,是一群以筆作槍,熱血鑄豐碑的新聞戰士。傳播黨的聲音,傳承紅色血脈,凝聚萬眾力量,前輩們的這種精神一直都會鼓舞激勵著我們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守正創新,唱響時代最強音。

  在保定阜平晉察冀日報社舊址拍攝。

  這部紀錄片創作歷時近兩年,創作團隊行程1萬5千余公里,歷經艱難完成拍攝。該片攝影殷唯杰告訴記者:“為了拍攝太行山雪景,記錄太行風光的優美畫面,主創團隊曾多次深入到涉縣的山區,由于上山的路坡太陡,汽車車輪打滑根本上不去,我們就扛著機器設備徒步往上爬,旁邊就是很深的山谷,非常危險,于是大家互相攙扶著到達了山頂,冒著雪一拍就是一整天,雪越下越大,大家也變成了雪人;還有一次,看到天氣預報要下雪,我們就準備好設備往山里走,沒想到半路雪就下了起來,這時天已經黑了,慢慢雪越下越大,前面的路一點都看不清,與對面會車時到了跟前才能看到,我們只能憑著感覺往前走,最后及時趕到了拍攝地,拍下了美麗的雪景。”“80后”攝影馮龑翀說:“這部片子創作以來,我們沒有節假日休息概念,都是在拍攝的路上。拍攝地都是過去戰爭年代轉戰的山溝、鄉村,很多沒有像樣的路,拍攝很多時候都是腳踩滾石,但是新聞前輩的犧牲奉獻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每一次采訪、每一次親歷都會化為我們的動力。”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集團)總編輯李華感慨道:“紅色永遠是黨的新聞事業最鮮明的底色,我們要把老一代黨的新聞工作者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轉化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努力做謳歌新時代、傳播正能量的‘太行號角’。”

  在山西拍攝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邯鄲新聞傳媒中心(集團)主任陳邢魁表示:“五集文獻紀錄片《太行號角》在央視播出,與全國觀眾見面,這是我們歷時兩年精心創作,依托邯鄲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精品的又一次探索與嘗試,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踐行‘四力’要求的具體實踐。為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近年來,我們先后創作了《周總理與娃娃劇團》《長江支隊:從太行到八閩》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在央視和相關衛視頻道播出,進一步宣傳推介了邯鄲,提升了邯鄲形象和美譽度。下一步,邯鄲新聞傳媒中心(集團)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委宣傳部的具體指導下,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深耕邯鄲,精煉本土,錘煉隊伍,努力推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全力講好邯鄲故事,為加快建設富強文明美麗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邯報融媒體記者劉虹/文 照片由殷唯杰 郭睿提供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一区精品视频漫画 | 伊人亚洲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 四房婷婷婷婷丁香五月天 | 五月天桃色国产麻豆 | 亚洲国产911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