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通訊員沃倩倩 齊雄 記者史習武)位于河北省邯鄲磁縣白土鎮張二莊村東南,飛跨西部山區高家垴與跑馬山之間的亞洲最大的單跨石拱渡槽——險峰渡槽!歷經四十余年風雨,巍然聳立,肩負使命。近日,走近險峰渡槽遺址,施工現場火熱朝天,使用石料20萬噸、平整土地1700平方、護坡擋墻10萬余立方,這座承載一代人記憶的“人工天河”,正在慢慢的改變,將在磁縣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上以更加強健優美的姿態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險峰渡槽作為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觀光景點之一,主要景觀節點有:險峰渡槽施工遺址、七彩花田、“躍峰渠精神”文化展示墻……它融合展示紅色記憶,增強紅色精神內涵和獨有特質,對于宣傳磁縣紅色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敢攀險峰上云天,能讓渡槽涌清泉,弘揚躍峰渠精神,傳承艱苦奮斗作風。險峰渡槽施工遺址文化展區位于險峰渡槽正下方東側,占地300余平方,設立宣誓墻和主題展板,將紅色精神融入旅游的設計、宣傳展示中,增強磁縣紅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在設計、建造過程中,險峰渡槽施工遺址文化展區充分結合當地自然坡地的地形以及當地的自然條件、現有建筑空間特點及要求,地面護坡擋墻全部用純手工石塊拼接而成,實現景觀與建筑、自然環境的和諧,現主體工程已完工,共鋪設地面300余平方、護坡擋墻100余米。
在險峰渡槽的正下方,有一處土堆是1975年,在機械材料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頭砌拱代替混凝土造起的一座26米高土山的遺址,此次險峰渡槽施工遺址文化展區充分利用和保護了這一現有自然人文資源,平整土地1000余平方、硬化1700余平方,在土山遺址周圍修建一座高1.1米、寬0.5米的石頭地堰,防止土山破壞倒塌,充分結合遺址進行重新打造,此項目預計五月底完工。
親水小游園位于險峰渡槽橋下西側,主要打造一個山水相結合的游玩景點,實現場地多元變化,豐富景觀層次,提供不同年齡段的空間體驗,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在不同時間點的需求,創造舒適宜人、安全健康的旅游體驗。
在河道岸坡上,工人們正在緊張地施工,他們首先把大石頭變成形狀不同的中等石塊,根據地形再進行拼接,然后用水泥漿進行美縫,確保美觀、堅固、安全。河道的岸坡和河底的硬化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現已建設完成河道一側高8米、長32米的護坡擋墻。
險峰渡槽橫跨兩山之間,地勢是西高東低,在打造七彩花田的同時,遵循生態環境與景區規劃相平衡原則,多層次、立體化打造讓險峰渡槽的西北部區域面貌整體提升,計劃種植油菜花、油葵、百日菊……豐富景觀結構,增加景區內季相變化。現已完成壘砌石頭土堰300余米,種植油菜花70余畝。
春天,油菜花盛開,險峰渡槽矗立在金色的花海中;夏天,群山蒼翠,險峰渡槽顯得清爽、靜謐;秋天,層林盡染,秋高氣爽中更覺心曠神怡;冬天,凜冽的寒風中,躍峰渠水流盡顯狂野之美,這里就是險峰渡槽,更多景點正在規劃打造中,讓我們一起期待磁縣旅發大會中它的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