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余妮在蔬菜大棚里指導菜農種植無公害蔬菜。 通訊員攝
5年來,梁余妮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她是扎根農村的城里人,是扶貧戰線的巾幗英雄,她千方百計為村民找富路,看到貧困群眾脫了貧致了富,她最開心。
“留”與“去”的抉擇
6年前,在共青團長治市委青創中心工作的梁余妮辦理了辭職手續,和朋友共同去創辦公司。
放棄城市安穩的工作,去農村創業。梁余妮這么做,很多人不理解。
“辭職?這么好的工作你要辭了?!”
“創業?一個女孩子創什么業?”
……
面對家人和朋友的質疑與反對,梁余妮也曾猶豫,但她回農村創業的信心沒有動搖。
近年來,伴隨一批批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很多農村變成了“空心村”。“面對日漸缺乏生機的農村,我能做些什么?”梁余妮不停地問自己。
到貧困程度深、扶貧任務重的地方去。最終,梁余妮選擇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平順縣。
2015年8月,梁余妮在平順縣北社鄉東青北村創辦麥豐農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天脊·麥豐”商標,開始了種菜與電商生涯。
從城市到農村,從“職員”到“農民”,梁余妮的抉擇,注定她要為鄉親們帶去增收的信心和脫貧的希望!
“窮”與“富”的轉變
“一個小閨女要種菜?我家的豆角賣不出去,快爛地里了,她能賣了嗎?”貧困戶牛金奇一路小跑進到村委會。話音未落,一看見梁余妮,扭頭就走。
“走啥!拿來我幫你賣!但我幫你賣了,可要跟著我種菜啊!”也不知哪里來的力氣,梁余妮一把拽住壯實如牛的牛金奇。
果不其然,才幾天,“小梁”就把“老牛”的豆角通過電商平臺賣了個精光。
梁余妮選擇種菜,是經過考察的。北社鄉一帶土地平整肥沃、交通便利,是發展設施農業的“風水寶地”。但群眾觀念保守,加之缺乏技術,沒幾個人種過大棚菜。
為了給農民傳授種菜技術,梁余妮多次請來技術員到棚里實地培訓,群眾一次聽不懂,她就再去請。她自己沒事就往棚里鉆,回到辦公室,還要上網查。
慢慢地,群眾的思想“疙瘩”解開了,種菜的技術也掌握了,村民們開始行動了。
梁余妮的公司流轉土地100畝,興建無公害蔬菜大棚35座。目前,公司已帶動3個鄉鎮、29個村、656戶種植戶從事蔬菜種植產業增收,畝均收入6500元。
一塊土地,兩份收入。當地百姓不僅可以流轉土地收租金,還可以在公司蔬菜基地打工掙工資,村民依靠種植蔬菜脫了貧致了富。
“小梁她領這個奉獻獎,應該的!”這是村民對梁余妮榮獲2019年全省脫貧攻堅奉獻獎的評價。5年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西省勞動模范”“山西省巾幗建功標兵”……梁余妮獲得了數十個國家、省、市、縣級榮譽,用奮斗擦亮了青春底色。
“愛”與“被愛”的互換
梁余妮目光所注的地方,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牛大爺今晚要吃肉了,又賣了一千多元!最喜歡看牛大爺算賬數錢!”
“天冷了,向廣大愛心人士求助:誰有不穿的棉衣、羽絨服等保暖型衣服,請聯系我,貧困群眾急需。”
……
在梁余妮的“朋友圈”,每天更新的“動態”總是讓人感到滿滿的正能量。
牛大爺也叫牛金奇。35年前,牛金奇秋收打核桃從樹上摔下來,傷了腰椎,喪失了從事體力活的能力,此后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妻子牛愛鳳身上。
“牛大爺家出門就是大山,散養雞是個不錯的項目。”了解情況、實地考察后,梁余妮鼓勵牛大爺和老伴兒養土雞、種蔬菜。沒錢買,梁余妮就幫忙墊上,給牛大爺買了700多只雞仔,還幫助他種了一畝菜苗,梁余妮一得空就往牛大爺家里跑,田間地頭、院落炕頭,給他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不是帶好吃的,就是送衣物,還幫我賣土雞蛋,小梁真不歪!”“真不歪”,是牛大爺對一個人最好的評價。
梁余妮付出這么多,淳樸的鄉親們也用行動在回報。
2017年初冬,一年忙到頭的梁余妮,差點把孩子生在菜地里。
“那時預產期馬上到了,但辣椒成熟了,老百姓又不知咋采收、咋管理,我著急。”梁余妮臨近預產期,還把鄉親們集中在蔬菜大棚,面對面講、手把手教。梁余妮強忍著疼痛叮囑完注意事項,才去醫院。
聽說梁余妮生了孩子,鄉親們紛紛提著山核桃、土雞和土雞蛋去看望她。
“小梁啊,你得多吃點土雞蛋補補身子,吃多少大娘都有!”
“我這也有小米,小米最養人,吃完我再給你拿!”
“對對對,土雞蛋、小黃米都有營養,我家還有土雞、山核桃!”
在醫院的產房里,鄉親們爭先恐后送給她自家的“寶貝”。“那個時候我覺得不管付出什么,都值了!”梁余妮說著,眼里淌下了熱淚。
現在,梁余妮與鄉親們早已親如一家人。 山西日報記者李全宏 通訊員楊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