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車馬慢,疆域廣,鴻雁傳書時日久;
時下光纖密,網絡飛,一部手機通全球。
追溯電話發展的“前世今生”,那些遙遠而令人懷念的“電話記憶”,你又有多少緬懷!1881年,上海租界內架起了一條市內電話線路,至此,中國有了固定電話,但基本用于軍事、政治。
新中國成立后的太原,僅有一條全長不超過400公里的線路。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固定電話才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后,短短五十多年的時間,中國經歷了固定電話,到腰間別有BP機,再到手持大哥大,直到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乃至,網絡時代的到來!
細細梳理,清晰地可以看到,往往十幾年的時間,電話就會發生一次變革。一根線,拉近了你我他的距離,牽起了情感;一根線,訴說著彼時彼刻的大事、要事;一根線,讓人無窮回味,讓眾生演繹百態。作為其載體的固定電話是時代的紀念碑。
新中國成立的70年,也是中國通信行業飛速發展的70年,從車馬郵路到即時通信,從見字如面到萬物互聯,從單位有電話,到家家有電話,再到人人有電話,通信一代代演進更新,像一滴滴水珠一樣折射著社會的進步。
時空在發展中“穿越”,距離在變化中縮小,我們遠在天涯卻又近在咫尺,宛如生活在一個“地球村”。其中有人有事,有記憶有情感,有偉大也有平凡,匯聚在一起,鐫刻出一部從不停歇的奮斗史。
1978年,平均每200個人里才有1人能用上電話
新中國成立前的太原,除了軍事基地及政要富豪,常人幾乎一生摸不得一次電話。
因此,準確地描述山西的電話史是從新中國成立后開始。1949年4月,山西省政府接管了僅有的太原至北京、太原至西安兩條殘缺、破損的長途通信線路。經過數年的新架和改造,1960年,第一條一級線路“太原—侯馬—西安”建成,全長368公里。當時的長途干線以明線為主,一共4根電線,由木質電桿架起。為了保證通話的順暢,每兩公里內的線桿則由兩個線務員日夜堅守著,就好像鐵路巡道工一樣,不能有絲毫馬虎。
那個時候的應急通信靠搶修,一旦線路中斷,只能靠線務員爭分奪秒地翻山越嶺、人力接續。“那個年代,最難熬的就是冬天,為了取暖,我們經常在山上撿些小樹枝,圍攏起火堆烤很久才能讓凍僵的手腳恢復知覺。”山西長線主要奠基人原忻州站站長張文溫回憶起當年的巡線工作,對刺骨的寒冷仍記憶猶新,“一到下雪天,要及時爬上電桿清理電線上的積雪和冰。零下十幾攝氏度,穿上特制的鐵箍爬到4米以上的電桿頂端本就重心難穩,再被寒風一吹,渾身冷得直打哆嗦。”
線務員是一個高危職業,維修過程中不小心摔下來摔傷、摔死的情況時有發生。從事通信行業40年的山西聯通新聞中心主任楊斌青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我身邊就有個朋友,他的父親摔下來因公殉職后,他接替了他父親的工作,繼續爬高維修線路。”說到這兒,楊斌青聲音有些哽咽,雖然現在條件好了,木樁換成了水泥樁,鐵箍上有了橡皮圈,會更牢固,但線務員這個職業依然是高危職業,因為他們的付出,換來了通信的及時、順暢。
要說線務員是通信行業的“保衛兵”,當年的話務員則是通信行業的“通訊員”。“過去,打電話不能直撥,都要經過話務員人工操作才能接通。”楊斌青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訊設備落后,電話全是磁石手搖式,靠人工操作,打電話時先手搖電話機搖桿發出電流,交換機收到電流訊號后,接通電話才會接通,此時,話務員才將電話轉接至目的地。
“想當話務員也并非那么容易,他們肩負著保守機密的任務,必須經過嚴格挑選,根正苗紅才能當選。”楊斌青說,曾有一位老話務員,爺爺是老紅軍,父親是火車司機,才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如愿當上了話務員。
因為技術水平低下、供給能力不足,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省的通信水平發展仍很落后,電話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普及率非常低。直至1978年,山西省電話普及率每一百人僅有0.57部,也就是說平均每200個人里才有1人能用上電話。“那時電話只有4位號,如果要打長途,必須要到郵電局掛號、排隊,有的人為了打長途電話,甚至要帶著午飯去排隊。”楊斌青回憶,因為通信不暢,當時的通話質量很差,為此郵電局還特意為打長途的人設置了電話隔斷室。即便如此,關上門后,外邊的人仍能聽見里面的大吼聲。
“打長途太難,發電報太貴!”和楊斌青一樣,很多前輩提起當年的電報業務時都會微微一笑。“早年打長途時需要等待,得由郵電局的人先接通才可撥打。有緊急的事,都發電報。電報論字收費,發電報都是惜字如金。”楊斌青回憶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裝一部電話要花好幾個月的積蓄
改革開放后,隨著通信行業體制的調整以及新技術的采用,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迎來了程控交換機時代,電話事業走向大發展。國家對普通家庭安裝電話實施了開放政策,電話開始躍下枝頭,進入尋常百姓家。不過安裝電話要申請、要排隊,不僅需要四五千元的初裝費,通話資費也很高。
“上世紀80年代,只有級別夠標準的家庭才可以安裝電話,固定電話成為那個時代一種身份和富有的象征。”史建國曾是一名公安干警,老父親是離休干部,但即使對他們這樣的家庭,固定電話仍屬奢侈品。
史建國說,直到上世紀90年代,“電話裝不上”的矛盾才逐漸被消除,越來越多的家庭申請安裝固定電話。“當時裝一部電話要5000元,老父親內部打3折,這才在家里安了一部電話。即便是打了3折,初裝費還是花了我好幾個月的積蓄。看到老父親抱著電話給西安的老戰友打長途,我肉疼得緊。”
談起當年的電話初裝費,勾起了不少網友的回憶。運城網友@藍色天空說,“90年代初裝一部固話要4500元,外帶給安裝師傅紅塔山一條,加急托人送禮另算。”陽泉網友@晉說,1995年家里花了2400元裝上了電話,當時他的工資是400元一個月,初裝費花了他半年的工資。如果放到現在,按每月5000元的工資算,相當于花了3萬元。這么算下來,他那部早已淘汰的電話,可真夠得上是天價。
很多市民詬病,咋裝個電話還要初裝費呢?初裝費為啥那么貴?那么多錢都用在哪兒了?
山西聯通技術員王志文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主要是安裝成本太高。80年代初,中國的交換機號稱“七國八制”,是外國產品的樂園,一線交換機被賣到高達500美元。“那時,我們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在通訊技術領域與國際廠商有著很大的差距,很多通訊設備都需要高價進口,大多由外國人來操作,這些都需要不少錢。同時,還需要大量的鋪線、裝桿、接通等一系列工作,這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
為了控制成本,日本淘汰下來的縱橫制自動交換設備成了我省通信行業的過度設備。“那個時候我就想,什么時候能用上我們自己國家研發制造的交換機就好了,只有提高通訊設備國產化,才能讓更多的百姓用上電話。”王志文說。
彼時,“巨大中華”——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四大中國通信企業正鉚足勁搞研發生產,不斷嘗試攻克技術壁壘。而后,巨龍通信推出的04程控交換機一舉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市場的局面,華為技術也在部分高精尖項目上取得突破進展,使得通訊設備國產化比例不斷上升,長期高額的電信設備價格開始快速下滑。
20世紀90年代固定電話開始慢慢普及
20世紀90年代,萬千條電纜從太原市郵電局出發,“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固定電話開始慢慢普及。這段時期,安裝電話的線務員們成為最忙碌的人,他們奔走在大街小巷,將電話線牽進千家萬戶。
“上世紀90年代末,郵電局放號的時候,來申請的用戶甚至能排成一公里的‘長龍’;一個線務員一天要安裝的用戶從10年前的五六家能飆升到五六十家。”談起當年安裝固定電話的盛況,楊斌青印象極為深刻,等個一年半載才能順利裝上電話的家庭比比皆是。
申請安裝電話的用戶蜂擁而至,線務員從此就成了一項“苦力活”。一時間小巷里、馬路邊、水泥桿上到處都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最多的時候太原平均每天得安裝1000多部電話。“一個線務員每天早上7點就到單位,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完工回家,很是辛苦。”楊斌青說。
曾在運城郵電局從事計費工作的王云玲,打得一手好算盤。“我打算盤的功力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練出來的。那時電話費計費是用算盤算,一戶一個賬本,一個賬本一米長,賬本摞起來有一人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計算每戶的市話話費和長途話費各是多少,滿樓道都是噼里啪啦的算盤聲!”王云玲說,當年因為算盤打得好,多次被單位評為優秀員工。
上世紀90年代是通信行業質的飛躍的年代,最興盛時,我省固定電話用戶有八百萬,電話號碼由4位直升為7位。越來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固定電話,人們在分別時從留地址逐漸改為留電話。
“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家那部紅色的電話機,透明的圓形按鍵,墨綠色的數字號碼,動聽的鈴聲時時環繞在耳旁……我媽還專門找來一塊小方巾做它的保護罩,生怕它遭受到塵土的襲擊和陽光的暴曬,它是我家的重點保護對象。”80后的張麗說道,那時她逢人便說她家安裝電話了,并把電話號碼寫在同學的電話簿上、回復筆友的信中,那種自豪感無以言表。
固定電話興盛的同時,第一代即時通訊工具BP機也進入了公眾視野,通過人工臺傳送文字信息的尋呼裝置一時風靡全國,“有事call我”成為時代流行語。幾乎和BP機同時興起的,還有更昂貴的移動通訊設備——大哥大。“當時全省只有1萬個800開頭的大哥大號,用的是摩托羅拉的線和終端,所以資費很高,只有個體戶才買得起,走到哪兒都把它拿在手里,覺得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王志文說道。
通信發展帶動了固定電話五花八門的功能
從固定電話到智能手機,從電桿銅纜到光纖,進入21世紀,山西通訊行業進入了大發展時期,最直觀的變化,就是通訊設施的輕便。“原來一盤電纜800米,需要好幾十個人來抬,像抬長龍一樣,一不小心就會人仰馬翻。現在的光纖不一樣了,也就筷子那么粗,一個人搭在肩上,就可以鋪一公里。”楊斌青介紹,光纖的出現,線路的容量更大了,可以給更多的用戶安裝電話,同時各項費用也逐漸降低。
不僅如此,手機業務的快速發展,讓固定電話開始擴展更多的人性化功能。最常用的就是“撥號上網”,電話線開通入網功能就能當成網線。多少人通過一根細細的電話線和世界在信息上實現共享,隨時獲得、發布這個世界最新的消息。然而弊端就是上網與打電話不能同時進行,上網無法打電話,打電話無法上網。因而當時如果誰家里電話打不通,多半是在網上沖浪。
當時的電視點播也是通過話費來收費的。能點的有很多:一首歌、一部動畫片或者一段電影。“《灌籃高手》就是在點播臺看完的!記得當時我每天放學一回家,就會點播看,好像是5塊還是8塊一集,我點了一個月,把電話費點爆了,然后吃了一頓‘皮帶炒肉絲’!”1990年出生的程辰笑著回憶道,除了點播動畫片,他還拿固話充QQ幣用來開紅鉆、買QQ秀、玩游戲,后來被發現了被老爸一頓揍。
此外,當時的固定電話還有專門的聲訊臺,可以查詢路線、高考分數等等,寂寞的人也能通過打收費電話聊天,聽聲訊小姐講故事,堪比現在火遍全國的直播平臺。
如今這些功能都可以隨時隨地在智能手機上實現了,固定電話已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逐漸走下神壇。當今的固定電話,更多的是作為IP用于企業、公司通訊,而隨著APP和公眾號的興盛,這個功能可能也會被逐漸代替。
80后武曉斌在2009年出國前給老媽買了部有答錄功能的電話機,老媽特別喜歡。“老媽的自動應答好像只錄給我一個人似的,每次打過電話去,都會放出老媽親切的聲音:曉斌啊,我現在不在家,不是去遛彎兒,就是去買菜了,一會兒就回來,聽到嘟的一聲,把你要說的話留下來好了。”每次聽到這些,武曉斌總是滿目淚光,仿佛媽媽就在身邊囑咐自己似的。
“我媽固執地認為,手機的輻射可以致腦瘤和各種惡性病變,所以沒有特殊原因,她從不把手機帶在身上。”武曉斌說,2014年,老媽突發心梗去世,人走得很快,沒能見上最后一面。于是武曉斌留著老房子,留下了那部電話。“據說這座城市,每天有100部固話在消失。也許,總有一天它會像BP機、小靈通一樣不知不覺地消失在人們的生活里。所以我總想把它保留得久一點,再久一點,讓老媽的余溫,盡可能久地停留在我心里。”
在這個智能手機、微信成為每個家庭通信主角的時代,固定電話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配角。或許配角的作用沒有主角大,但他所傳遞的那份情今猶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即將到來的重陽節,你給家人打電話了嗎?
山西晚報記者 趙德偉 郭燕杰 實習生 景義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