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圣天妃賦》
作者:吳飛龍
維吳氏之盛德,傳千古而流芳。吳圣天妃者,吳氏之英,其行也善,其德也彰。今作斯賦,以頌其弘道、濟世、大仁之精神,揚吳氏之文化,昭后世之榮光。
赫赫吳氏,源起周邦,乃中華姓氏十二桂堂之首(吳、周、蔡、翁、曹、洪、江、方、龔、汪、辛、柯)。泰伯三讓,天下名揚。延陵世澤,福祚綿長。至唐之世,媛出蘇杭。生于中醫世家,長于禮儀之堂。聰慧靈秀,心地善良。承父兄之教誨,習岐黃之術方。
及笄之年,遭逢變故。惡少逼婚,媛乃出奔。追尋九仙,云游四方。遍歷山川,問道尋訪。至武夷山麓,渡閩江之浜。偶逢老者,指點迷津。遂入興角山,拜慧貞師太。潛心修行,研習天文地理;問道深山,探究陰陽五行。
其弘道也,不畏艱辛。朝迎晨曦,暮送夕暉。采藥于山林之間,誦經于古庵之內。修身心,明道德,以醫術濟世,以善心待人。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媛獨入深山,采藥制藥。日夜奔忙,不辭辛勞。用興角山三葉松,制靈丹妙藥。瘟疫得控,百姓安康。眾人感其恩,稱之吳仙姑,或曰慈感娘。
媛之濟世,功績卓著。觀興化之地,昔日汪洋。歷經變遷,成陸而荒。南北洋上,蒲草叢生。媛心懷天下,立志治水。與兄吳興,共商治水之策。傾資捐助,雇工百人。筑杜塘長堤,擋海潮之侵;修延壽陂堰,蓄溪水以灌田。
堤長十二公里,蜿蜒如龍。堰高五米,堅固若磐。引延壽溪水,灌十八萬畝良田。開挖水道六十二道,縱橫交錯,排洪灌田。使北洋平原,成魚米之鄉。又遇蛟龍作祟,洪水泛濫。吳興奮勇,斬蛟除害。媛施神針,助兄屠龍。雖兄亡而志堅,承遺愿而續功。終使水利興,百姓樂,其濟世之功,可謂大矣。
媛之大仁,澤被萬民。自幼學醫,心懷慈悲。無論貧富貴賤,皆一視同仁。行醫之時,針草治病,不收分文。救死扶傷,扶危濟困。其在閩中,懸壺濟世,惠及窮苦百姓。眾人皆贊其德,稱其為健康女神。
化蝶升天后,百姓立廟奉祀。尊為吳媽,或曰古媽、大媽、慈感媽等。其信俗文化,豐富多彩。傳播至多國華人聚居地。分靈宮千余座,信眾千萬人。每逢七月十五中元節,各地分靈宮舉行民俗活動?;虺嗄_踩踢碳火堆,或點火入道、上天梯下刀山、高蹺舞獅等。皆為紀念吳媽,祈求平安福祉。
贊哉!吳氏有女,名曰吳媛。弘道濟世,大仁至賢。出身名門,性比幽蘭。遭逢變故,意志彌堅。云游四方,問道求仙。修行興角,醫術精湛。瘟疫肆虐,力挽狂瀾。治水開荒,功績非凡。心懷大仁,悲憫世間?;?,位列仙班。百姓立廟,香火千年。信俗文化,傳承有源。弘揚精神,后世永傳。愿吳氏后裔,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弘揚吳圣天妃之精神,共創吳氏家族之輝煌。千秋萬代,福澤綿綿。
今作此賦,以記吳圣天妃之事跡,頌其至德之光。望吳氏族人緣接天下親友,播展弘道、濟世、大仁之精神,賡續中華吳氏文化親脈,永葆吳氏家族繁榮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