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月來,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10條新措施,包括無癥狀及輕型感染者可居家隔離、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等。
此前,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已經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20條新措施,包括對次密接和中風險地區不再判定,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
面對防疫新形勢,每個人該如何做好自己的健康責任人?出現發熱怎么辦?居家隔離要注意些什么?就此,澎湃新聞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對個人防疫方法給出了建議。
疑似感染怎么辦?
居民如果出現發熱等癥狀怎么辦?張伯禮表示,如居民發現自己一旦有發熱、咽痛、咳嗽等癥狀,應及時及早用治療感冒的中成藥,首次用藥量加倍,且多喝開水,多休息。“建議暫時自我隔離,盡量避免外出就醫奔波,減少感染或傳播風險”,張伯禮表示。
12月7日剛發布的優化防控“新十條”提出,“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范圍、減少頻次。根據防疫工作需要,可開展抗原檢測。”
張伯禮提醒,居民出現癥狀后可進行抗原自測,期間應盡量與家人隔離。“如果家中沒有抗原測試盒,或者患者特別是年老或兒童患者,出現持續高熱伴有頻繁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情況,要及時聯系社區和醫院,與工作人員取得溝通,視患者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案。”
居家隔離怎么做?
在優化隔離方式方面,“新十條”提出“感染者要科學分類收治,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離,也可自愿選擇集中隔離收治”,“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密切接觸者采取5天居家隔離,也可自愿選擇集中隔離,第5天核酸檢測陰性后解除隔離”。
那么,居家隔離期間要注意些什么?張伯禮表示,居家環境應保持空氣流通,冬天也要每天通風,居家隔離患者還需要每日進行環境消毒。
張伯禮提醒,也要重視做好心理準備。“在周圍出現病例、被隔離等事態時,正確對待,積極接納,即來之,則安之。”張伯禮建議,應當積極做好情緒平復工作,自我調適,如讀書、寫字、八段錦、太極拳等,保證身心的放松;同時,兒童、青少年的家長也需注意,不要將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保證孩子心理的健康狀態。
張伯禮特別提到,如果民眾特別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密接和無癥狀感染者,的確無法通過自己排解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到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須及時向專業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尋求治療。
日常防護怎么做?
12月7日剛發布的優化防控“新十條”提出,要保障群眾基本購藥需求;各地藥店要正常運營,不得隨意關停;不得限制群眾線上線下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處方藥物。
那么,居民是否需要儲備藥物?
對此,張伯禮表示,抗疫實踐中總結篩選了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有效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居民可適量預備一些治療感冒、咳嗽等類藥物,包括解熱鎮痛藥、中成藥、常規感冒藥和日常用藥即可。他提醒,慎用網絡上宣傳而不常用的藥物。
張伯禮建議近期可以養成一個健康小習慣,“流感、新冠流行期間,每天外出回家,可以用冰鹽水漱口、用棉簽刷刷鼻腔。”
對于老年人和兒童的防控措施,張伯禮表示,對于還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如果沒有絕對禁忌證,建議要盡快主動接種疫苗;對于兒童,特別是低齡兒童,不僅要做好兒童本人的個人防護,其家長、監護人也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家長、監護人要做好平衡營養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兒童免疫力,保持兒童房間整潔,通過適時開門和開窗保證足夠新風量,關注兒童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