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郁瓊源
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范,是中國人民富于智慧和創造性的典范,是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的典范。
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完成
登上壇子嶺,以最佳視角觀賞三峽工程全貌;站上185平臺,俯瞰三峽大壩橫臥于長江,盡情感受“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豪邁情懷;游覽集科普、休閑于一體的國內首家水利工程主題公園——截流紀念園,體驗大壩截流成功的偉大時刻……10月1日至7日,有20.1萬名境內外游客近距離感受三峽工程的傲然風姿,比去年國慶假期增長9.24%。
“干三峽工程就要吃得了苦。那些年里,我和工作伙伴們一起,認真研究琢磨大壩建設技術問題,克服了大壩混凝土溫控防裂等一系列難題。”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原主任、曾參與三峽工程建設的汪志林回憶說,“國務院質量專家組評價,右岸大壩是一座沒有裂縫的混凝土重力高壩,創造了世界奇跡。這對我們這些三峽建設者來說,是莫大的肯定。”
不斷改善提升百姓生產生活
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后,川江上的絞灘站、助拖站終于退役。長江航道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保障了包括航運人員在內的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推動了長江航運業的發展。
在重慶市開州區烏楊村的柑橘提質增效示范基地,柑橘種植大戶文太勝說,有了三峽后續工作項目提供的技術幫扶,他種植的柑橘不愁賣,目前1900余畝的產業園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
今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將迎來開工建設30周年。如今,三峽工程已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持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坐擁32臺巨型機組的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是我國“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的骨干電源點:1秒鐘,在線監測系統可處理75萬多組運行數據;1分鐘,智能巡檢機器人可完成巨型機組風洞設備的10米巡檢,填補行業技術空白;1年,電站可生產約882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生態環保是三峽工程的底色。中華鱘、荷葉鐵線蕨、珙桐……如今,這些珍稀動植物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種群資源不斷擴大,逐漸回到人們的視野。
<span id="detailContent" style="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軟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體,=""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偉平說,接下來,我們要科學運行管理好三峽水利樞紐,充分發揮三峽工程核心功能和綜合效益,有力保障防洪安全、生態安全、供水安全、航運安全、能源安全,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