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魏弘毅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東、中線一期工程干線長達2899公里。
統計顯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53億立方米,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提供穩定水源。
南水北調工程——旨在破解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問題的超級工程,緣起于20世紀五十年代初。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規模最大的泵站群、超大型渡槽、大口徑輸水隧洞……數十萬建設者持續奮戰,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建成通水。東線從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之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上;中線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自流抵達北京、天津,向沿線豫、冀、津、京供水。
1.85億人直接受益
黑龍港流域是黃淮海平原鹽漬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地下水苦咸、高氟。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支撐地方實施生活水源置換,助力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
目前,南水北調工程為1.85億人提供穩定水源。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南省10余個省轄市用上南水。南水已由原來規劃的補充水源躍升為多個城市的重要水源,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副司長袁其田表示,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助力沿線50多條河流生態復蘇,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等實現全線貫通。華北地區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趨勢得到根本扭轉,初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京杭大運河補水,連續3年助力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
近日,在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輸水隧洞8號平洞施工現場,工程首臺硬巖掘進機“江漢先鋒號”開始組裝,組裝完成后將承擔引水隧洞主體工程掘進任務。
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新時代新征程,國家水網建設加快推進,全面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0px 20px;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軟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體,=""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西線工程、東線后續工程前期工作,高質量建設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加快實施防洪安全風險隱患處理,加快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