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福州市人大常委會獲悉,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回應福州市人大代表姚仲凱關于保護老地名的建議,正積極開展市區老地名保護工作,對相關路、街、巷的考證和城區老地名的文化資源梳理也在同步展開。
姚仲凱代表在年初市人代會上提出了《關于恢復福州市歷史城區部分路、街、巷名稱的建議》。他認為,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城市建設發展及其他原因,部分古街巷名稱有的消失了,有的被更改,無法體現福州的文化底蘊與歷史風貌。他建議有關部門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基礎上,對一些路、街、巷名稱進行必要的恢復和規范。
姚仲凱的建議得到了福州市民政局的贊同。他們說,地名文化是城市的文化符號,承載著鄉愁,更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姚仲凱的建議,是老地名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近年來市民政局努力的一個方向。
記者了解到,在對市區街、路、巷等道路名稱命名工作中,福州市民政局盡最大努力保留老地名。對建設拆遷而消失的小街巷區域內新建道路,能引用老地名的直接用原小街巷名稱命名,如化民營路、營房里巷、鋪前頂路、錦標路等;對一些因開發建設拆遷面臨消失的村莊,盡可能采用原村莊名稱命名新建道路,如高宅路、鳳崗路、臚雷路等;對因道路拓寬、改建等合并的道路命名,則保留歷史更為悠久的地名,如原塔頭路、三八路、三八支路等三條道路改建合并后命名為塔頭路。這些命名方法使市區的一些老地名得到了較好保留和傳承,得到了群眾的肯定。
福州市名城委也積極挖掘老地名背后的故事和傳承,保護地名文化。2017年6月,《福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福州市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的通知》發布,華林路等50條路、北后街等17條街、新港等20處地片名稱、思兒亭等22個路口、衣錦坊等8條坊、楊橋巷等42條巷、西峰里等8個里、立本弄等4條弄,共計171個受保護的老地名列入福州城區老地名保護名單。與此同時,市名城委還邀請專家參與考證市區有歷史的路、街、巷,并將形成書稿,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地名文化。(記者 李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