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八路小學垃圾分類課程。學校供圖
育暉小學學生制作的足球手工。記者劉曉旭攝
勝利大街小學番茄時間課程。學校供圖□生活日報記者郭春雨劉曉旭
新學期剛剛開始,又到了檢查暑假作業的時間。記者盤點發現,除了傳統筆頭作業之外,各個學校紛紛放起了“大招”:玩足球、“吃”荷花、做家務、寫探險小說……拼趣味、拼創意、長知識,這些作業既結合課本內容又與生活相關,動腦也動手,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玩耍做家務都成了暑假作業
作業還停留在書算抄寫?那已經是老黃歷了。如今,濟南娃娃們的作業形式漸趨多樣化,早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書面作業。
每天做家務、學會做一道菜……市中區匯誠小學的孩子們在今年暑假中學到了不少技能。有學生學會了收拾房間,有學生學會了獨立整理自己的小衣櫥,還有學生變成“大廚”,學會了制作水果拼盤、西紅柿炒雞蛋等簡單菜品。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匯誠小學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暑假作業:學家務,做家務。作業內容不僅令孩子們倍感新奇,連家長也覺得新穎別致。
“今年暑假我的襪子是自己洗的,開學的書包也是我自己整理的,媽媽洗菜做飯的時候我也幫忙一起做。”匯誠小學一年級學生小昊告訴記者,同學們還會把自己做家務的視頻上傳到班級群里。
匯誠小學的趙菲老師告訴記者,學校一直重視學生勞動,將勞動融入日常教學中,暑假開始前,許多班主任老師也把家務勞動作為一項作業,建議家長幫助學生一起完成。“家長們的積極性也挺高,不少家長還把孩子做家務的照片和視頻配上音樂做成短視頻發到班級群里。還有家長建議學校多多布置一些這樣的暑假作業。”
同樣是注重孩子的動手能力,育暉小學今年的暑假作業是“盡情玩足球”。記者了解到,育暉小學是足球特色學校,今年的特色暑假作業,他們將目光瞄準了“玩足球”:除了踢足球之外,還可以制作足球手抄報、球員橡皮泥手辦以及編寫足球小故事等等。
“今年暑假我們還開展了圖書館公益行,到圖書館幫工作人員整理圖書。”育暉小學的老師任菲菲笑著告訴記者,有些孩子本來是抱著玩的態度到圖書館做義工,但是沒想到去了那里真的需要動手干活,而且工作還不輕松。“有學生家長告訴我,孩子回家以后就把自己的小書柜整理得整整齊齊,看到爸爸隨手亂放書,還出面制止。”
“番茄餅”讓孩子珍惜時間
如何才能讓孩子有效利用假期時間而不是整天無所事事?怎樣才能制止孩子之間相互起外號?怎樣禁止孩子隨意翻動別人物品?這些問題讓不少家長頭疼,也困擾著老師。
“通過我的觀察,學生們之所以無所事事甚至惹是生非,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有多少重要的事要去做,二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時間還有很多很多。”濟南市勝利大街小學老師陳晨告訴記者,基于此,學校開發了番茄時間課程,讓孩子們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以及學會管理時間。
之所以叫“番茄時間”,陳晨解釋,番茄和時鐘的形狀很像,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清晰地理解,所以用番茄餅代替了時鐘。“孩子們在假期中要羅列一天中所有的事情,大到寫作業、看書、上課外班,小到上廁所,都一一羅列。羅列好后,讓孩子把每件事情所花費的時間畫在番茄餅上,并且涂上不同的顏色。”陳晨說道。
“為什么我的這一塊兒番茄餅是空白的呢?這是很多同學遇到的問題。”陳晨告訴記者,很多學生發現,原來在一天當中居然浪費了這么多的時間,“他們在假期中也知道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或者多做一道數學題,或者多寫三個英語單詞。”
除了番茄,“荷花”也用到了暑假課程中,濟南市大明湖小學就以“荷”為主題,設計了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們在假期通過查資料、實地探訪等方式記錄回答。“我們設計的問題有關于大明湖的詩詞,還有荷花哪些部分可以食用、藥用,為大明湖的荷塘設計一座創意橋等,讓學生多元化思考。”大明湖小學老師李鵬告訴記者,該主題涉及多門學科,最終形成網狀學習效果。
學生自己設計“探險路線”
繼“瘋狂的雞蛋”“無敵小紙人”“星系逆航”等項目式假期作業之后,今年暑假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萬能的假期作業項目組”又推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項目式作業。
第一條探險線路是神秘國度,有瘟疫之謎、橫貫冰川、智能機器人等10個探險主題,涉及社會熱點、時政新聞、經濟金融等不同的內容,均源于真實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每個探險主題融合了生物、地理、物理、語文、歷史、政治、化學等學科知識。每一個主題里給出了故事框架、寓意、相關熱點、人物設定、場景設計、道具設定、拓展空間等內容。例如“瘟疫之謎”主題源于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這一社會熱點,而“橫貫77°N冰川”主題則源于冰川融化,“不滅之火”主題源于從管仲商戰看“經濟全球化”的經濟問題……
探險隊成員先進行組隊,可4-5人一組,從10個主題方案中選擇一個主題,再就小說框架開展深入探討,形成主要章節、目錄和對應的探險內容;最終創作完成一本探險小說。如果探險隊有更好的小說架構,也可以先自擬小說架構,再進行創作。不管哪一種方式都各具魅力,讓同學們在神秘的小說世界遨游,將科學與想象完美融合。
第二條探險線路是思維風暴,在這條探險之路上,需要跟隊友一起合作,設計出一份獨出心裁的假期項目式作業。同學們可以根據趣味性和挑戰性、跨學科性、互動性、系統性、學習的建設性等設計原則,設計一套假期項目式作業,就像之前“瘋狂的雞蛋”“無敵小紙人”“星系逆航”等假期項目式作業一樣,以生活情境為主題,融合學科知識,以項目式學習為主線,真正實現我的作業我做主。
假期項目式作業涉及數、理、化、語、外、音、體、美、勞、信等諸多方面內容。因此,同學們也可以根據一個感興趣的故事,設計一個系統框架,在框架中設計不同的任務。每個學科至少有一個項目式任務。
記者了解到,“走!去探險!”這一項目在全校招募設計團隊,共有50多名學生和25名教師參與其中,其中學生是主角,老師做輔助,歷時整整一個學期。“參與項目的學生共分為3個小組,‘腦洞大開’組負責整體構思的創作,‘唯美繪畫’組親手繪制了作業冊中的所有插畫,‘酷炫科技’組則負責排版、表格制作等內容。”該項目團隊教師李欣說,學生團隊還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真實情景的采風和廣泛查閱資料。此外,為了讓同學們的探險小說真實有趣,創作團隊在每個小說主題后面都推薦了閱讀書目和電影。
揭秘老師到底會不會檢查暑假作業
厚厚的一摞暑假作業,老師到底會不會檢查?
“每個老師的行為方式不同,對作業的檢查程度也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歷下實驗小學六年級一班班主任呂夢告訴記者,有些老師會仔細檢查每份作業,有些老師則是抽查,檢查作業的方式完全取決于老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并不會因為暑假作業太多而有所改變。
“我們學校每年都會對暑假作業進行評比,評選出的優秀作業還會公開展示,而且還會和學生年底評優掛鉤。”呂夢笑著說,完成得特別認真的暑假作業老師也許不會仔細看,但是完成得不認真的作業,老師反而會仔細查看完成的程度。
“如果有學生完不成作業,我也不會特意進行懲罰,但是我會找學生談心,了解他為什么沒有完成作業。”呂夢說,“對有些孩子來說,老師談心可比重新補作業壓力更大。”
鏈接與時俱進垃圾分類成熱詞
垃圾分類成為趨勢后,不少學校的暑假作業也緊跟潮流。濟南市經八路小學在暑期布置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小記者采訪作業。在了解到垃圾對人類的危害后,同學們紛紛在公園等公共場所展開采訪行動。環衛工、健身居民都成了采訪對象。
“通過實地采訪,同學們發現許多市民對垃圾分類只有模糊的概念,理解得并不是十分準確,所以在采訪過程中他們變身小宣講員,把自己的學習資料和采訪對象一起分享,進一步宣傳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方法。”經八路小學的劉娟老師說道。
育暉小學在假期中也開展了“垃圾分類宣傳員”的社會實踐,同學們在社區周邊打掃衛生,將垃圾分類放入垃圾桶。“同學們還給垃圾分類提出了很多建議,有的同學說垃圾分類不一定要四個垃圾桶,可以一個垃圾桶有四個格。”任菲菲告訴記者,這種作業不僅教會了學生垃圾分類,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